分享

他们为什么能成名?杜尚、安迪·沃霍尔成功的契机

 迷乡 2021-10-19


心像艺缘


专注原创文化         重建美学理想

杜洪毅《造物》

原文标题:《他们为什么能成名?——论事件性艺术的成因与本质》

作者:杜洪毅

影响深远的“事件艺术”

约从距今一百年前开始,西方世界出现了一类全新的艺术模式。这种新艺术最大的特点并不是用精湛技艺和巧妙构思获得观众的喝彩,而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制造出某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公众的质疑中升华发酵,最终奇迹般的载入史册。这类艺术或者以实物装置、或者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呈现,也可能是由图像语言或纯粹观念来表达。总之不受任何固定的形式束缚,共有特点是由某种创意性思维演绎而成的热点事件。由于这类艺术完全超出传统视觉艺术的范畴,我们很难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其文化内涵,反而必须从更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展开思考。根据其不被二维或三维空间局限、具有强烈的事件特征的实情,无论叫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偶发艺术……也不论抱着多么堂而皇之的理念,又或者披上现代、后现代、当代、前卫的华丽衣袍,我们都应将其统统归类为事件性造型艺术或事件型艺术,简称事件艺术。从事件艺术诞生到走向疲软无趣的今天,已整整过去了一个世纪了,却一直争议不断,终还难对其盖棺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的史诗性、神话般存在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

本质:创造性思维突破

这种看似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艺术模式,却以其特有的事件个性特征产生深刻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的彻底突破,产生出不可估量的心理冲击波。当马塞尔·杜尚将小便池送去参展时,第一次巅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视觉艺术的理解方式。于是,杜尚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了事件艺术祖师爷。本质上讲,工业化生产的现成品谈不上任何艺术创造价值,但杜尚的价值根本就不在小便池上,而是其行动为后世开启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他的行为更具社会学意义。

在杜尚之后,当波洛克手提颜料桶沷洒作画的大幅照片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读者一种巨大的心理震撼力,这本身就是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波洛克及其作品代表着人类在艺术创作方式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样的创造性事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尽管在今天流行的“前卫”绘画中,滴洒技法运用得非常普遍,但却没有人对波洛克的发明做出任何突破,模仿者只是将其转化为工匠的手艺,再也谈不上创造。

2010年,马塞尔·杜尚的小便器在英国白教堂画廊展出。曾被英国艺术界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还有更为出色的安迪·沃霍尔,他依赖自己过人的营销策划才能,创造性将批量化印刷出来的作品高价出售,同样具有前无古人的开创意义。当然,沃霍尔的价值远不止这点,更重要的是其创造了一类非常流行的视觉符号,引导了时尚消费文化。另外,从他身上还可看到当年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普遍憧憬,这一点在今天急于出人头地的中国人看来是非常励志的。不过对于沃霍尔,我们更应将他所有的作品和个人形象作为一个整体事件来看,任何的支解都是没有意义的。与波洛克相似的是,沃霍尔同样是在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视觉图像作品,但他们与以往艺术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均是通过变革性整体事件赢得声名并被载入史册,而非某件作品。

事件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技艺精巧与审美愉乐,而是体现在对固有思维方式突破产生的文化影响,独创性是其第一生命力。像约瑟夫·博伊斯、巴尼特·纽曼、伊夫·克莱因这些人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表面上看是因为倡导了某种观念,实际上却是因他们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实践了不曾被前人操作过的社会形态语言。然而,过去与当下国内不少所谓的艺术家,却以对老外玩过的套路进行拙劣模仿为能事,捆绑上看似神秘实为无厘头的花哨理念进行商业化炒作,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当然,偶尔也会出现个把有点小创意的新闻,比如去年被刷屏的葛宇路事件。葛宇路同学的作为既是对自我价值的张扬,又带给我们许多关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当然也是对职能部门权威进行的一种挑战。就这而论,还是稍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2010年,马塞尔·杜尚的小便器在英国白教堂画廊展出。曾被英国艺术界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成因:商业文明的产物

事件艺术是现代商业文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缺位的社会里没有其生存可能性。如杜尚的作品本身就是现成的商品,安迪·沃霍尔则完全采用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这类艺术形态之所以有生存的可能,更多情况下还是因商业文明造成大众心灵空虚,娱乐性创意刺激反而成为一种满足方式。

事件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媒体的参与,没能引起媒体关注的事件策划,是完全失败的。那么,媒体为什么要加入呢?当然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商业社会中,媒体同样是一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的商业组织,必需时时寻找最具营销价值的事件新闻。能冲击大众固有思维方式、引起广泛争议的事件艺术,无疑是最好新闻源。而事件艺术的最大特色,就是媒体与公众的加入,批判与质疑构成一个完整事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媒体,事件艺术还能吸引不少商业财团的注意,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因为具有创意性事件策划,本身就是绝妙的商业营销手段。因其所受的广泛关注度,常常可以给商家带来更多的收益。比如国外有人用福尔马林浸泡鲨鱼,还能作为艺术品高价卖出,买家就是看中的就是事件营销价值。又如国外许多博物馆之所以愿意高价收藏那些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作品,也是利用其事件吸引力,来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如果未来某些事件被人们彻底遗忘时,相信那些博物馆或收藏家也必定会将对应作品丢弃于仓库角落或直接处理掉。

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Reflection of the Big Dipper》。

意义:自我张扬的社会学审视

事件艺术所关注东西早超越艺术范畴之外,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我们在看待事件造型艺术时,就不能按通常思维将其局限在艺术范畴内。虽其贴上艺术的标签,但事实上只能算广义上的艺术,而非美学造型上的艺术。相对于美学,事件艺术更应该成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课题(或许真该从艺术系学科中独立出来)。不管我们怀疑也好,批评也好,鄙视也好,赞同也好,它都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真实存在。

门槛:创意、组织策划才能

以行为艺术为代表的事件艺术看似几乎没有任何的门槛,实际上,要想通过事件艺术成名获利,需要拥有远比从事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更强的个人实力。试想想,克莱因如果没有能力召集3000多名社会名流前来捧场、让国民卫队武装站岗的本事,随便打扫出一间空房间出来就会有引起世人的关注么?克里斯托想要包裹国会大厦,没有让政权当局被其打动的说服力及调动强大后勤保障的才能,有可能做到吗?

由于事件艺术更多关注社会学中的方方面面,涉及事项诸多,对艺术家的个人素养要求也就更高。不同于单纯的技艺训练,需要更深厚的文化修养,更出色的创意、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对传播学规则的最好把握。一名优秀的事件型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商业营业销高手。这一点,在安迪·沃霍尔身上最好体现出来了。在衡量事件艺术成功与否,根本不在于那些是似而非的理念,而是来自公众与媒体的热情,而是看其是否引起广泛的争议,而是能否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与建设性意见。

结语

事件艺术提出某些被一般人忽视的问题,或者以过于唐突的方式撞进公众视野,常常引发一些价值取向上的争议,但绝不应该是对当代文明社会的破坏。这些年来,自残者有之,公共场所搞破坏性袭击有之……不管以什么方式搞艺术,不管使用哪一类形态语言,始终要做一个现代文明的建设者,而非破坏之徒才对。

资源出处:《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4月总175期

电子版数据来于刊物合作平台“文藏艺术"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