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少阴、太阴,三阴辩证提纲

 蓝羽篮 2021-10-19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7:39:25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注释】
1,气上撞心;此处的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指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2,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3。食则吐蛔;即进食后会吐出蛔虫。
【提要】
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
【解析】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木能疏土,参与消化。病入厥阴则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一方面木火燔炽,津液被耗,肝胃阴伤,所以消渴;肝气横逆,所以气上撞心;肝胃热而阴伤,所以心中疼热,嘈杂易饥。
一方面肝木乘脾,脾虚不能运化,所以不能食;如果肠中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蛔不安而上泛,进食是随食气而吐出。
若误用下法,必致中气更伤,下寒更甚,从而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
综上,是证上热(肝胃有热)下寒(脾肠虚寒),只是厥阴病中的一种证型,故本条所述仅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要脉证。
对于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治疗,后世医家多以清上温下,土木两调为法,乌梅丸为代表方。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陈亦人:
就具体证情来看,实际是肝邪乘脾犯胃而致的胃热脾寒证。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疏泄,病则木火燔灼,耗伤胃津,所以消渴;
肝气横逆,所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似饥;此为上热。
同时肝邪乘脾,脾虚失运,所以饥而不欲饮食。
因脾虚肠寒,如果素有蛔虫,蛔闻食臭则窜动而上出于口,所以食则吐蛔,此为下寒。
把肝胃气逆的上热证,当作阳明实证而误用苦寒攻下之剂,不但上热不能消除,相反会使中气损伤,下寒更加严重,因而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伤寒论译释》)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7:49:27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注释】
1,脉微细:微指脉搏轻微无力,多为阳气不足;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多为营血不足。此微细并提,以微为主,且微脉必兼细,细脉则不兼微,为少阴阳虚之证。
2,但欲寐:指精神萎顿,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提要】
论少阴病虚寒证的主要脉证。
【解析】
少阴属心,肾两脏,病则心,肾两虚,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诚然,脉微与脉细分言,微为阳虚,细为血少,然此则微细并提,则以微为主。
且“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可见微脉大多极细,主要揭示阳气虚衰。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故见但欲寐。
但欲寐是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它与邪去神恬的嗜卧,高热神昏的嗜卧都迥然不同,切勿误认。
从脉证合参的角度分析,此之“脉微细,但欲寐”旨在揭示少阴阳虚的主要特征,不论什么病,只要见到“脉微细,但欲寐”,就表明少阴之阳已虚。因此,作为少阴病虚寒证的提纲,颇有意义。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陈亦人:
脉微与脉细分言,微为阳虚,细为血少。微与细并提,则以脉微为主,因为微脉必然兼细,而细脉不一定兼微。(《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8:01:00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释】
1,自利:不因攻下而出现大便稀溏甚或夹有粘冻的症候。
2,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
论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
【解析】
脾主运化,喜温燥而恶寒湿,当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脾阳伤而运化失职,寒湿停滞,胃肠气机不畅,则腹满时痛;脾伤而升降之机失常,浊阴上逆则吐,清阳下陷则利;脾失健运,食入不能运化,势必腹满益甚,因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是与食不下相较而言,时腹自痛乃少阴虚寒腹痛的特点。证属虚寒,误用下法,则中阳更伤,中气虚而不运,故胸下结硬。
本条是太阴病脾虚寒证的典型证候,故为太阴病的审证提纲。不论外感,杂病,只要具有上述证候,就可确诊为太阴病虚寒证。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刘渡舟:太阴虚寒性腹痛当注意与阳明腑实证腹痛的鉴别;实证腹满痛,大便燥结,其腹痛常随大便通畅而减。太阴虚寒性腹痛,并不因下利而减轻,反而下利愈重,这反映了太阴虚寒证的特点。(《伤寒论讲解》)
苏-虎锅(498503636) 2014-10-16 8:05:30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释】
1,自利:不因攻下而出现大便稀溏甚或夹有粘冻的症候。
2,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
论太阴虚寒证的辨证提纲。
【解析】
脾主运化,喜温燥而恶寒湿,当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脾阳伤而运化失职,寒湿停滞,胃肠气机不畅,则腹满时痛;脾伤而升降之机失常,浊阴上逆则吐,清阳下陷则利;脾失健运,食入不能运化,势必腹满益甚,因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是与食不下相较而言,时腹自痛乃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证属虚寒,误用下法,则中阳更伤,中气虚而不运,故胸下结硬。
本条是太阴病脾虚寒证的典型证候,故为太阴病的审证提纲。不论外感,杂病,只要具有上述证候,就可确诊为太阴病虚寒证。
【南陈北刘有关论述】
刘渡舟:太阴虚寒性腹痛当注意与阳明腑实证腹痛的鉴别;实证腹满痛,大便燥结,其腹痛常随大便通畅而减。太阴虚寒性腹痛,并不因下利而减轻,反而下利愈重,这反映了太阴虚寒证的特点。(《伤寒论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