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273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11 发布于浙江

第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成⽆⼰《注解伤寒论》

太阴为病,阳邪传⾥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壅⽽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不下;

下不得升者,⾃利益甚,时腹⾃痛。阴寒在内⽽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虽痛⽽亦

不常痛,但时时腹⾃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病发于阴,⽽反下之,因作痞。

清·吴谦《医宗⾦鉴》

【按】

吴⼈驹⽈:「⾃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硬」句之下,其说甚是。若在「吐⾷不下」句

之下,则是已吐⾷不下,⽽⾃利益甚矣。仲景复⽈:若下之⽆所谓也。

【注】

太阴,脾经也,其脉布胃中,络于嗌。寒邪传于太阴,故腹满时腹⾃痛。寒邪循脉犯胃,故吐

⾷不下,此太阴⾥虚,邪从寒化之证也,当以理中四逆辈温之。若腹满嗌⼲,不⼤便,⼤实

痛,始为太阴⾥实,邪从热化之证,当以桂枝加⼤黄汤下之矣。若以太阴虚寒之满痛,⽽误认

为太阴实热之满痛⽽下之,则寒虚相抟,必变为藏结痞,及⾃利益甚矣。此太阴病全篇之提

纲,后凡称太阴病者,皆指此证⽽⾔也。

【集注】

程应旄⽈:阳邪亦有腹满,得吐则满去⽽⾷可下者,今腹满⽽吐,⾷不下,则满为寒胀,吐为寒格也。阳邪亦有下利腹痛,得利则痛随利减者,今下利⽽时腹⾃痛,则利为寒利,痛为寒痛

也。⽈胸下阴邪结于胸下之阴分,异于阳邪结胸之在胸,且按之⽽痛也。⽈结,⽆阳以化⽓则

为坚阴,异于痞之濡⽽软也。彼皆阳从上陷⽽阻留,此则阴从下逆⽽不归,寒热⼤别也。

吴⼈驹⽈:⾃利有时,⽽腹⾃痛,⾮若积蓄⽽常痛者,若以诸痛为实,从⽽下之,其满益甚,

必令胸下皆为结,⽽⾃利益甚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三阳之⾥,故提纲属⾥之阳证;太阴三阴之⾥,故提纲皆⾥之阴证。太阴之上,湿⽓主

之,腹痛吐利,从湿化也。脾为湿⼟,故伤于湿,脾先受之。然寒湿伤⼈,⼊于阴经,不能动

藏,则还于府。府者胃也,太阴脉布胃中,⼜发于胃。胃中寒湿,故⾷不内⽽吐利交作也。太阴脉从⾜⼊腹,寒⽓时上,故腹时⾃痛,法宜温中散寒。若以腹满为实⽽误下,胃中受寒,故胸下结硬。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阴,脾之经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腹中冲和,是以不满。脾病则清阳不升,

脾病累胃,胃病则浊阴不降,中⽓凝滞,故腹满也。吐者,胃⽓之上逆,逆⽽不纳,故⾷不下

也。利者,脾⽓之下陷,清阳不升,寒⽣于下,⽔⾕不消,故⾃利益甚也。湿寒郁塞,⽊⽓不舒,侵克脾⼟,故时腹⾃痛也。若下之,⼟愈败⽽胃愈逆,甲⽊壅碍,不得下⾏,痞郁胃⼝,故胸下结硬。即病发于阴,⽽反下之,因作痞也。

程⽒⽈:太阴湿⼟,其脏有寒,则病⾃是寒,岂有传经为热之理!使阳⼊阴,能化阴为阳,则⽔⼊⽕,亦能变⽔为⽕,必⽆之事也。吐利痛满,纯是阴邪⽤事。下之阴邪⼊于阳位,究与结胸之邪⾼下稍异,彼因阳从上陷⽽阻留,此缘阴从下逆⽽不归,寒热⼤别。

三阴篇皆⾔脏病,⾮经病也。经病⽽不⼊于脏,伤寒不过六⽇,中风不过七⽇,⽆不汗解之理。三阴经病,总统于太阳⼀经,四⽇太阴,未可⽈太阴之为病,亦不必痛满吐利,脏寒⽽⽤四逆,五⽇少阴,未可⽈少阴之为病,亦不必厥冷吐利,⽔盛⽽⽤真武,六⽇厥阴,未可⽈厥阴之为病,亦不必蛔厥吐利,风动⽽⽤乌梅,不拘何经,其在六⽇之内者,悉宜⿇、桂发表,⽆异法也。⾄于⾃经⽽⼊脏,然后太阴有痛满吐利之证,⽽⽤四逆,少阴有厥冷吐利之证,⽽⽤真武,厥阴有蛔厥吐利之证,⽽⽤乌梅,以其⼀脏之为病如此,⽤药不得不如此也,⽽桂枝、⿇黄之法,不可⽤矣。

昔⼈传经为热,直中为寒之说,固属庸妄之胡谈,程⽒乃以脏病为经病,且谓伤寒不传经,亦悖谬不通。义详少阳传经中。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阴为湿⼟之藏,属脾。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湿停中脘,则⾷不下。湿渗⼤肠,则⾃利益甚。寒湿在下,故腹时痛。湿为粘滞之物,固⾮如燥⽮之⼀下即去。若湿邪犹在上膈,下之转病结胸。此证腹满⾃利腹痛,皆四逆汤证,惟下后胸结硬者,宜⼤陷胸汤,为其痰湿在上,⾮得⽢遂硝黄,不⾜以破其坚壁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太阴病的提纲证。

太阴病是⾥虚证,具体说是脾虚⽽有寒,可以说是脏寒证。脾虚还有寒,虚就是正⽓虚,寒就是有邪,所以肚⼦就胀满。为什么会胀满?因为它有寒,寒是阴邪,伤脾阳之⽓,脾阳虚了,中焦再⼀有寒邪,脾⽓就不利,脾的运输就失职,所以肚⼦就会胀满。脾是中焦的升降之机,现在脾虚⽽有寒,脾⽓不能够运输,寒⽓⼜凝结,所以肚⼦胀满,脾不能以灌四旁了,脾的运输功能就受到了障碍。《素问▪⽟机真脏论》: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脾有个斡旋的作⽤,现在运动的功能受到障碍,⼜有寒邪,肚⼦就胀满,必然要导致⽓机升降不利。

脾⽓虚寒,清阳不升,就会出现⾃利。什么叫⾃利?就是⾃发的下利,不是医⽣⽤药的下利。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胃⽓的不降就会⽽吐。中焦虚寒,胃⽓不能腐熟,脾已不能健运,就会⾷不下。为什么⾃利益甚?这⾥有以下⼏点意义。其⼀,这个病是上吐下泻。相⽐⽽⾔,太阴病⾃利益甚,如四逆汤和理中汤证;阳明病以吐为主,如阳明病篇吴茱萸汤证的饮⾷则吐。其⼆,腹胀满有虚满和实满两种情况,阳明病胃家实的腹胀满多伴⼤便燥结,属实满;太阴病脾家虚的腹胀满多伴有⾃利益甚,属虚满。其三,腹胀满在⽮⽓或⼤便后⼤多会减轻,但太阴病腹胀满不是这样,是⾃利⽽益甚。因此,这个益甚既包括⾃利与吐的对⽐,也往上包括腹满,⽽且越腹泻越厉害,这就把⼀个虚寒的、脾⽓不能升清的证候刻画⽆疑了。

时腹⾃痛是虚寒性疼痛的特点。不但有腹胀满,还有疼痛,⼀般都是得温则减,得寒则甚。由此看来,中焦阳虚,脾⽓不运包括左右、四旁不运,上下的升降也不能斡旋了,所以⼜吐⼜泻,肚⼦⼜胀,有时肚⼦还疼。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个病有腹胀满和疼痛,如果误以为是实证,⽤⼀些泻下之药,那就更虚了。病发于阴,⽽反下之,因作痞也,是个阴证、寒证、虚证,还⽤泻下药,不是更虚其脾⽓吗?不更增加寒邪的凝结吗?所以就会构成胸下结硬,⽓更逆了,寒更甚了。胸下⽐⼼下位置还要⾼⼀点⼉,⽓痞塞了,阳⽓也就不能温通了,这是⼀个后果。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古⼈辨证啊,有⼀定的病理病型啊。那么太阴病它是⾥虚,咱们所说是胃虚停饮啊,所以它腹满。胃有⽔,它就要吐。这个腹满它是⼀个虚满,咱们前头也讲不少了,所以胃⼀虚呀,客热邪⽓都往胃⾥头来,所以肚⼦它就发满。那么⾥头有停饮呢,它要吐,吃不下。现在辨证也常

这么说呀,脾虚有湿,不爱吃东西就是这种情况。

那么它这个不是只是有饮⽽已,除了这个虚呀有饮,它还不能够收涩,⾃⼰不能收涩,所以这个⾃利益甚,这个⾃利呀,就是由于本⾝虚,所以⾃下利,不是吃药的关系,⽽且下利越来越厉害。它是由于胃虚,⾥头有停⽔⽽且胃虚,胃这个机能陈衰到这个地步,⽽不能收涩它,⽽且这个⽔在⾥头还不能保持住,失去这个收涩作⽤,所以它⾃利⽽益甚。

⼈们有寒⽔刺激这个胃肠,它是要疼的,那么如果要是刺激不那么厉害呢,也有时候不疼,所以时腹⾃痛,也是⾃痛。那么这类的病是虚寒在⾥,这是以攻下为禁忌哪,应该⽤温补,温药来补。如果误以为这个腹满是⾥实,像咱们前头讲那个胃家实呀,⽽下之就坏了,必胸下结硬,这个结字呀在《⽟函经》它是个痞,痞硬与结硬差不多,这倒没什么关系。⼀下呀,更使得上边虚了,这个寒饮更往上冲逆,所以它胸下部啊更硬满,⽽为结硬之变。

那么这⼀段它主要是说明太阴病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这个虚寒在⾥,那么反应这个腹满⽽吐⾷不下,⾃利腹痛越来越厉害,这个病就是属于太阴病。这跟阳明病正是⼀个对⽴,正是⼀个相反的,那个是热结于⾥,⼀派是这个实热证;那么这个呢是虚寒在⾥,⼀派地是这个虚寒证。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太阴之为病”?

答:㈠张仲景论“太阴之为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阴病基本脉证的理论指导性与临床实践性,是临床中辨治太阴病必不可少的第一步。㈡张仲景论“太阴之为病”而强调辨治太阴病必须从基本脉证入手,必须懂得辨治太阴病的基本脉证是进一步认清疾病是此而非彼的重要理论根据,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性,据此才能为进一步辨治太阴病而确立最佳治疗方药奠定可靠理论依据。

②怎样理解“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答:㈠张仲景论“腹满而吐,食不下”的重点是强调辨太阴病不能与阳明胃截然分开,因太阴脾与阳明胃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病证表现相互关联,病变证机则有主次。㈡辨识“腹满而吐,食不下”的病证表现,或是饮食则吐,或是饮食减少,病变证机是脾胃不和,胃气不降而上逆。㈢辨识“自利益甚”的病变证机是脾胃虚弱,脾不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而更伤脾气,以此而演变为下利渐渐加重。㈣辨识“时腹自痛”的病变证机是脾胃郁滞,气机不畅。

③怎样理解“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答:㈠辨识“若下之”,即太阴脾病证有类似可下证,临证应与可下证相鉴别。㈡辨识“必胸下结硬”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因下而伤胸中气机,浊气壅滞,阻结不畅;二是因下而更伤脾胃,导致脾胃气机阻塞不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