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次髎穴

 廿氏春秋 2021-10-19

次髎穴

Image

Image

    取穴方法:次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Image

Image

Image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浅层布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第二骶神经和骶外侧动、静脉的后支。
Image
Image

次髎穴 解析:

    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注意: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其余类推。

    穴位含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主治疾病: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穴位配伍: 

    次髎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痛经;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次髎配中极、水道、地机、归来、商丘,治寒湿痛经;

    次髎配三阴交、间使、中极、阳池,治气滞血瘀之痛经;

    次髎配合谷、三阴交、至阴,治气虚血瘀之滞产、胞衣不下;

    次髎配关元、子宫、肾俞、命门,治肾阳不足之宫寒不孕;

    次髎配命门、肾俞、带脉、关元、照海,治肾虚带下;

    次髎配中极、阴陵泉、行间、带脉,治湿热带下;

    次髎配三阴交、关元、肾俞,治肾虚月经不调;

    次髎配肾俞、三阴交、关元、关元俞、中极,治肾气不足之阳萎、早泄;

    次髎配肾俞、气海、三焦俞、合谷、阴谷、足三里,治肾气不固之遗尿;

    次髎配关元、肾俞、命门,治命门火衰之遗尿;

    次髎配关元、太溪、足三里、中极,治肾阳不足之癃闭;

    次髎配中极、膀胱俞、阳陵泉、阴陵泉,治湿热蕴结下焦之癃闭;

    次髎配长强、合谷、足三里、百会,治中气不足之脱肛;

    次髎配阴陵泉、三阴交、大肠俞,治湿热下注之便血;

    次髎配百会、长强,治湿热下注之肛门瘙痒;

    次髎配肾俞、大肠俞、环跳、足三里、绝骨,治筋脉痹阻之腰痛、下肢痿痹;

    次髎配肾俞、委中、命门、腰阳关、大肠俞,治肾虚腰痛;

    次髎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临床运用: 现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病证。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第二空夹脊陷中。
    2.《中国针灸学》: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中。

    3.《针灸大成》: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已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气痛,肠鸣注泻,偏风,妇人赤白带下。

    4.《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
    5.《铜人》:“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治法: 一般直刺1-1.5寸。

    具体应用: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内有热感,用以治疗经带诸疾;

    3.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会阴部放散,以治疗遗精,阳痿;

    4.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疗肛肠疾患。

  《针灸大成》《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艾灸疗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疗法

    次髎穴最好采用叩击法,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