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感冒药小柴胡制剂更胜一筹?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10-19

​       导读:本篇文章是《经方三十六讲 · 伤寒篇》的内容之一;借助“穿凿会通”这一中医创新理论来解读《伤寒论》,使学习伤寒论简单化、明晰化,伤寒论应用快捷化、准确化。本篇文章将会通过解析《伤寒论》太阳篇的第一个条文来认识感冒疾病,以及其用药治疗的内涵所在。


      一、千古奇书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本千古奇书,本书包括了六大类疾病----分别是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性及厥阴病;太阳病----是该书篇幅最大的一个章节,较为重要,而太阳病篇的第一条经文更是我们理解本书章节的关键所在,学习时不可不慎。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为太阳病第一条文,也是《伤寒论》本书疾病篇的第一条文,同时也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或者说感冒疾病的重要条文。明白了此条文之内涵,就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伤寒外感疾病的诊疗思路。此条文看似简单,但是却暗含多种隐晦含义,需要深入分析之后,才能见其庐山真面目。

文章图片2

                                           只缘身在此山中

    1、太阳 一词分两意        在中医界,对于伤寒六经的实质争议很大,因此对于太阳病之词义,也有各种解读。从“穿凿会通”这一中医创新理论的角度讲,太阳病体系包括了肺病体系和膀胱病体系,其中膀胱病体系为足太阳经,是命名太阳病的依据所在。   从疾病发展的角度讲,此处的“太阳之为病”是外感疾病的初发状态,或者说以膀胱经病变为核心的阶段状态;该病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肺系病变和膀胱系统病变两种走向及趋势,根据不同情况,下一步有可能进而向其它系统传导及传变。
   2、脉浮     脉浮,是太阳外感疾病的常见脉象;直观来讲,脉象与机体发热的状态有关;从病因角度讲,则与风邪有关。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多兼加其它邪气,故而称为风寒、风热等邪气;鉴于风邪轻扬开泄的特点,故而见浮脉。
     3、头项强痛      之一词,通“僵”,指僵硬、不柔和,故而整体解读为头项部位不柔和、不舒服,甚至僵直疼痛。      头项,是指发病部位,也即太阳病容易出现僵痛的位置在头部、枕部及后颈部。临床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部分受寒发热病人,诉头痛、后颈部疼痛,此即该病的重要特点。   临床中,我们亦见到部分受寒发热的病人没有出现头颈部位疼痛,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仅仅发生单纯膀胱经受寒,头颈部僵痛不重,或者不会出现僵痛情况;实际上,只有素体阳维脉功能失常,或者经过膀胱的寒邪侵袭阳维脉,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头颈部僵痛,或者说易出现头颈部僵痛。      
在《伤寒论》中讲到过----如果受寒感冒后头痛发热不退,可以先针刺凤池、风府穴,然后桂枝汤效果才能明显。凤池、风府穴为阳维脉要穴,针刺这两个穴位,把阳维脉功能调整正常之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才容易被治愈。太阳病与阳维脉同调,是伤寒论治疗感冒的重要原则之一。
    4、恶寒    恶寒,是膀胱经功能受到寒邪侵袭,功能失常的重要表现,故而中医讲“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在内科疾病中,也会出现恶寒,主要是小肠经功能失常而出现的一种症状,不过多数容易出现受寒后腹痛腹泻。
文章图片3

二、临床治疗

       临床中,很多医生喜欢使用小柴胡制剂治疗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引起的各种感冒,且还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是为何?

       前面条文分析中我们知道----太阳病与阳维脉同治,是伤寒论治疗外感疾病的原则之一;因此通过调治阳维脉,反过来可以对太阳病(膀胱经外感、肺经外感)有治疗作用;调治阳维脉的方法,一种是刺激凤池、风府穴,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小柴胡汤。

       阳维脉是维系人体阳气运行的一条重要经脉,其与膀胱经关系密切,还与少阳三焦经、胆经关系密切,因此调治三焦经的小柴胡汤,间接治疗太阳病,可以治疗常见感冒,原因就在于此。阳维脉功能失常,尤其是三焦经功能失常后导致的阳维脉功能失常,也容易出现寒热之症,这是感冒的一种证型,这也是小柴胡制剂应用广泛的原因所在。

文章图片4

       穿凿会通理论体系----《伤寒论》太阳病篇第一条经文隐藏的深刻秘密,你知道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