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与做到的鸿沟

 方所的书屋 2021-10-19

全文1106字,阅读约需2分钟;
罗翔老师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这句话特别像那句“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在以前就反复地说过,“知道”不是“知道”,“做到”才是“知道”,我的公众号写到今天已经有160+篇文章了,其中不乏介绍一些工具、方法类的文章,随便几种如果能够做到,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了解了这么多变好、变厉害的方法之后,仍然提不起决心去行动,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看一眼就收藏,也没有付出行动。

在“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是什么呢?

1977年,心理学家班杜拉意识到人们在知道该做什么和真的去做什么中间还差着一个巨大的鸿沟——我们只有内心判断我们能做成这件事情,才会行动。

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古典老师提出了一个公式:知道+自我效能=做到。

自我效能,是相信自己能做到,简单来说,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的自信。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第一是亲历的成败经验。这一点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只有拥有了成功的经验,才能让人在下一次行动时信心满满、充满斗志,反之,失败的经验容易让人丧失信心。

第二是替代性经验。看别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当你看到跟你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也能使你获得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他行我也行”。

第三是社会说服。身边的人对你的劝服和说服。这里的说服可以是使你提高信心的,也可以是使你丧失信心的,不过后者比前者效果更好,你看看身边那些尖酸刻薄的人就知道了。

第四是情绪和生理的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与生理状态会影响他的自我效能感,当人在情绪低落、疲劳或者遭遇重大打击的时候,自我效能感就比较低,反之,则高。

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也会使一个人的气场有所改变,从知道到做到,其实是一个上脑、上心,再上身的过程,你只有真真正正地学会了,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后才能让自我技能提升。

你的身边或许有一些看上去什么都懂一点,但是看他们又好像没有取得什么厉害的成就,哪怕是成绩也并不怎么好,或许他们只是缺少“自我效能感”,缺少“相信自己能做到”的执行力。

我最近特别有感触的一句话是:

总之一句话,不要迷信这几个步骤,认为必须如此,要相信现实世界,而不是迷信理论,有几个学习者会一定要纠错好了,再去应用?可笑的是就是有人本末倒置,将理论奉为圣经,不可违背,于是这世间就有了教条主义。

大二这一年,我打算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行动上,而不是只停留于理论,慢慢培养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努力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

献此文与君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