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放下自己的偏执,才不会成为思想的囚徒

 心无所谓 2021-10-19

一、

庄子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支离叔和滑介叔两个人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虚无之所里游乐观赏,那里曾经是黄帝休息的地方。

不一会,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惊恐,并且厌恶这个东西。

支离叔就问:“你讨厌这个东西吗?”

滑介叔说:“不,我怎么会讨厌它,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万物而形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你和我一道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它呢?”

平常人以世俗的变化为变化,并且在这些事物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分别心,这便有了执着。而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之下,执着过度便是偏执,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就是在这份偏执之中所产生的。

痛苦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幸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做出的错误选择。

当我们理解不了万事万物出自于自然的时候,就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将事物归类为好和坏的不同状态之中。

当外在的事物没有满足自己对于生命的期待时,也就是没有满足自己内心因世俗而形成的那个标准时,就会产生沮丧和痛苦;但是当外在事物满足了自己的所求,便又生出得意之心,也因此有了忘形之祸。

总之,世俗的愚痴浅见永远超越不了执念对人生产生的伤害,只要你的偏执心存在的时候,不管你遇见人生的任何境遇,所有祸福得失,都会使你感到痛苦,对你来说也都会是一种损失和消耗。

因为你的一念之间都是业障升起的根源,所有业障存在的同时,你都需要为自己的业障付出代价。

所以由此引申的智慧就是:如果一个人逃不开自己的执念,那么自己永远都会是命运的囚徒。

因为人生虽然有许多事情是由客观规则导致的,我们改变不了客观规则,但是我们能够决定自己面对客观规则时的态度,这在很大层面上也会主导人生的发展走向。

所以一个人如果逃不开自己的执念,就会由自己潜意识里面的执着,来决定自己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选择,而人生又是由无数个选择堆积起来的结果,所以在客观规则之外,与其说是我们被命运禁锢,倒不如说是自己的思想左右了自己面对问题时的态度。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不改变执着的心,自己又怎么能够跳出当下身处的困境呢?

二、

换一个角度来说,很多人生的悲剧终归是命运的悲剧,因为我们掌控不了命运的走向,但正因为掌控不了,所以我们才要在更大层面上修正自己的思想,避免自己再次成为命运的受害者。

一个人的伟大不是在于自己能够在命运的眷顾之下获得多少成就,而是在命运没有给你眷顾的时候,依然能够冲破命运的桎梏,用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思想有所觉醒,来创造一个更加伟大的人生。

而开启智慧的根本首先就是能够跳出自己的执着心,因为如果你连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都没有,那你凭什么能够正确的判断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总是拿错误的认知来衡量事件的对错,怎么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那么从自己的执念之中走出来的答案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庄子所说的那一句话:“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而形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累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一样。”

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出自于自然,佛家的话叫做“因缘和合”,而道家所说,就是“像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累积”一样。

人生的许多事情都是由主观以及客观等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局面,天地自然本身为道,而道亦无亲疏远近,更无主观区别,道养育并生成万物的时候,一切都是出自于“无心”。

所以最接近于自然本质的智慧,就是道家的无为,只有用无情无念的心去面对这无为的自然,才是最接近道的智慧境界。

哪怕面对世间生死,也能将其看作是人之常情,更不会为了生活中一时的荣宠得失,而生出忧愁和悲伤,真正地做到顺其自然。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就已经表述出了这个智慧,叫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就形成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我们都在拿世俗的观点去判断自己面对的人生,并且乐此不疲,但是如果我们只懂得拿着世俗的观点去要求一些本来出于自然的人生时,那么又怎么能够超越世俗,来更好的驾驭人生呢?

所以只有能够做到放下自己的偏执,真正体悟到那一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智慧,能够由心而外地理解万物出于自然的道理,才能以此为基础,来塑造一个正确的态度,以此面对自己的人生。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