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道心”的觉悟,在俗世的“无求无知”之上

 峨眉佛光 2019-12-29

庄子:修心的至高境界,便是“坐忘”。

庄子:“道心”的觉悟,在俗世的“无求无知”之上

01

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对于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只要放下行恶的念头便是超脱;而对于一个有心修道的人,放下自己对于俗世的执着,便是道心。

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道”是至高的一个概念,也是人生修行的最后之境。

修道,修的就是让自己放下的过程,放下自己的执着,放下自己的刻意,放下自己对于琐事中所有的主观思想,这就是修道的过程。

由外及内,一层层打通内心的各种屏障,忘掉仁义礼乐,忘掉执念,忘掉刻意追逐的心。

内在修的是道,外在摆脱的自然是烦恼。

庄子:“道心”的觉悟,在俗世的“无求无知”之上

古人曾作诗: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就是说在世界上的人每天都忙忙碌碌,愁云惨淡,在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但是烦恼真的是外界的问题吗?其实只是内心的道心不够。

认知“道”之后,外在通达,内心彻悟,可以感受对于人生不同的感悟与理想境界,也有着非同一般认知突破。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什么进步了?”

颜回说:“我忘却仁义了。”

孔子说:“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来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

孔子说:“什么进步了。”

颜回说:“我忘却了礼乐了。”

孔子说:“还不够。”

后来又过了几天,颜回告诉孔子:“我‘坐忘’了。”

孔子惊讶的说:“什么叫‘坐忘’?”

颜回说:“忘却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体并抛弃智慧,从而与大道混同相融为一体,这就叫‘坐忘’。”

人生至高境界,也是“坐忘”。

“坐忘”,能够释心宁神,默然无魂,让自己达到一片混沌,这并非是没有智慧的痴痴呆呆,而是超越智慧的“懵懂混同”。

02

就如同《道德经》中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别人都精明审查,而我独自懵懂,别人刻意追求,而我无知无欲,这就是道。

对于道的真正认识和感悟,并非是执着于外物的所有形式,而是从内心达到一种无欲无求,没有执念。不以个人的喜为喜,不以个人的悲为悲,这就是“坐忘”的功夫。

抛却的不光是俗念,也是刻意求道的心,只有不刻意求道,才能无限的接近于道,这是超越世俗之后的一个更高层的境界和认知。

有人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于是就拼命的找“岸”,可是在你拼命追逐岸,刻意逃离苦海的时候,本身又是一个苦海,因为有了主观区别心。

庄子:“道心”的觉悟,在俗世的“无求无知”之上

道的懵懂,也在俗世之中的无求无知之上。

在这个俗世间,我们会面对各种沟沟坎坎,很多时候世界不会按我们的主观意识去进行,包括我们修道的心与路程。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面对那些嘈杂和不太如意,然而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只要不过分执着,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想法,就会有一个不同的认知,而这其中抛缺的就是主观的思想。

世间总有人在大苦大悲之后,便有了道心,就是因为在苦与悲之前内心总有束缚,总有执念,当经历了痛彻心扉的苦与悲之后,便也放下了,也看淡了,这个时候就有了道心。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常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歌舞娱乐兴味正浓的时候,便毫不留恋的拂衣离去,真羡慕这些心胸豁达的人;能够临近悬崖而放手,在夜深露残时,还有人不停的奔走忙碌,这些繁俗的人在苦海中挣扎,真是可笑。

庄子:“道心”的觉悟,在俗世的“无求无知”之上

越是执着,离道越远,心越是繁琐和嘈杂,想要达到身轻心安,只要不过分执着,无论身居何处,都有一份从容与坦然,不刻意追求,便是放下,这便是“坐忘”。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