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恋爱吵架就拉黑,拉黑就后悔!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0-19

“我又把他拉黑了……还说了好多狠话,可是3分钟之后就又后悔了,5555” 凌晨1点Gay蜜Mark向我哭诉着与对象儿的“第98次吵架拉黑事件”,搞得好像“初夜”一样认真。摊手ing

电影《就这样拉黑她》

“后悔了你就把他加回来喽,你一个月拉黑了他13次”我听了一个小时的车轱辘话后,忍不住吐槽。

“那不就证明是我错了,我不就输了!我~不~要~”

“那就干点别的,去唱歌,去蹦迪,去网购,去打游戏啊!”

“我完全没有心思啊……我又后悔又心乱,什么都干不下去……他已经78分钟没理我了,他是不是烦我了,对我失去兴趣了……555……我果然是谈恋爱太作了么……我好糟糕……”

“你在我这儿,比谈恋爱作多了好么……”

“什么???”

电影《分手大师》

“没事……宝贝你别伤心了,我给你定个小龙虾怎么样,再闪送你一包舒缓眼膜缓缓?”

“我要十三香的,辣的长包~”

“得勒~”

哎,这种发生在半夜的车轱辘吐槽,已经在我和Mark间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我半睡着都能把他哄好。

来回来去基本就是这么一个逻辑:吵架就拉黑——拉黑就后悔——后悔又不说——不说又伤心——伤心就自我攻击……永无止境的循环。

韩剧《奶酪陷阱》

吵架就拉黑,

拉黑就后悔的“内心小孩”

其实,他日常的工作中不仅是八面玲珑的品牌公关,更是可以把无论艺人、媒体,还是甲方爸爸都应付自如的小机灵鬼。可是唯独恋爱上,就成天像个没长大的孩子,非常热衷“满地打滚式”的沟通方式。

毫无技巧也就算了,还闹了就后悔,后悔了还不改,情绪混乱失控到不行,最后却往往是在我的投喂中得到了释怀。真的和平日的他判若两人。

在他冷静的时候,我们也认真聊到过,这种一谈恋爱就失控的情绪,可能正是我们内心的小孩,在作祟哦~

这种情况不仅他有,很多人在亲密关系里都会遇到:情绪一上来,就真的什么狠话都说得出,平时冷静高情商的人,一下子变成了会摔门,砸杯子,拉黑对方的“混孩子”。

然而“发疯”之后,又觉得后悔又懊恼,想弥补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在不断地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中纠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会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你“内心的小孩”在痛苦、嘶喊和哭泣。

背后很大的原因,会和我们婴幼儿时期与父母或者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相关。

例如“不稳定的互动”,忽冷忽热,时而宠溺时而疏远,甚至在孩子吵闹或犯错误时给予暴力。

在父母不稳定情绪和氛围中,孩子往往一开始很难猜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手足无措,或者不得不从小努力察言观色,放弃自身作为孩子的喜怒哀乐,从而以父母的开心与否作为行为的准则,也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性格。

电视剧《小别离》

小时候隐藏的欲望,

总会反扑回来

很遗憾,即使我们童年被迫控制喜怒哀乐,学会了“察言观色”和伪装,长大之后我们那个被压抑的“长不大的内心小孩”依旧是时刻存在的,并在那些脆弱的时刻,跳出来,接管并控制我们的情绪。

就像Mark,一会爱对方爱的不行,一会又骂对方是没用的废物,比不上他交过的前任,还不如酒吧里的舞男……冷静想想,他一定自己都觉得“这都什么屁话,完全不是我心里的想法”。

但是在那一刻,他就是会用毫无道理的“孩子气”的方式来对待亲密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中将这种在面临挫折、焦虑和应激状态下,放弃已经掌握的成熟行为方式(Mark的日常为人处世之道),退行使用早期婴幼儿时期行为(撒泼打滚),称之为退行(regression)。

这种“限时退行”在成年人时,往往就发生在想要逃避冲突时发生,并常会聚焦于我们童年创伤有关的方式。

这其中也很可能隐藏着“口欲期”没有被满足的影子。

口欲期固结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依旧会依靠近乎“掠夺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敌对的、抗拒的、纠结的对抗,就如同“咬”(如说狠话)和“哭”(如自我攻击,事后懊恼)的孩子行为一样。

利用生物本能,来对待亲密关系,企图“吃到”或“占有”对方,从而得到对于关系的控制权。

听起来是有点糟糕,更好像是一种“先天的遗留问题”……所以,会被内心小孩“控制情绪”的人,就不配被爱了吗?

当然不是!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不用消灭他,

而是好好抱抱那个小孩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未曾长大、未曾被安抚好的“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就是童年时的自己。所以不用过度自责,而是要学会与他相处;

1)学会觉察,发现自己内心的小孩;

往往当局者迷,所以首先觉察那个“小孩”的存在很重要。即使我们都是“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也应允许自己保有一些“小孩子”的情绪和任性。只有看到这些,才有可能感知更完整的自己。

2)学会去理解它;

也许当我们被那些“撒泼打滚的小孩”控制时,会觉得他就是糟糕和负面的,然而并非如此,一味地企图抵抗或者消灭它们,是本末倒置的。

电影《心灵捕手》

这些带有负面情绪的小孩,往往是我们曾经经历的痛苦,抑或是没有被看到、被抚慰的伤心和无助,也正是那个真实的我们在哭喊,希望被保护。

所以理解他们的存在,接受会有负面情绪的我们自己,是与那些过往经历建立连接,甚至治愈它们的第一步。

3)从成人角度安慰内心的小孩;

想要不被“熊孩子”控制,以“成人”的视角去安慰,而不是去对抗,也许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式。

尝试分清孩子气的自己和成人的自己,不必一概而论,否定我们的全部。

从而用成年人的理解和包容,好好抱抱那个“孩子”,或者用亲切的声音告诉他:没关系,这一切都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你的痛苦也不必一个人忍受,我们长大了,拥有了改变这一切的力量。

4)找到一个新的模式去替代旧模式(不是否定他,而是感受“小孩”阳光的一面)最终接纳他。

最后,既然我们无法消灭彼此,不如换个“新模式”来看待这个“内心的小孩”。

因为我们内心的小孩既有着“负面、阴影”的一面,也有着“正面、阳光”的部分,这种来自生命原始欲望的力量,往往有着对抗“阴影小孩”的魔法。

可谓用魔法打败魔法。

拥抱我们的初心,感受那些孩童般的坦诚、真挚、热情和信任,也许会令我们拥有更多勇气来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也无法抹除曾经的经历或伤痕,但也正是受过这些伤,才令我们拥有了他人没有的“魔法”。

那些敏感、脆弱的另一面是对他人感受的高共情和察觉力;那些一人面对孤立无援的境地,还能绝地逢生的能力,正是我们更坚强更抗压的铠甲;那些被忽视的童年,没有被拥抱的哭泣的小身影,也正是我们在长大之后,拥有更多同情心和包容力的根源。

电影《恋恋笔记本》

当我们看到了“内心小孩”的另一面,那些他带来的阳光和正能量,就会在未来的人生中给予我们预想不到的Buff,在不断地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就有机会拥抱更真实的自我,并且走出负面情绪的阴霾,得到更幸福美满的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