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好患者故事——人物写作

 紫燕玥玥 2021-10-20

临床叙事医学模式的开展和推进,鼓励临床医护人员写我与患者的故事,并以平行病历的形式进行记录,由此来建构'技术—人文双轨决策'模式,强化以患者为中心、医者慈悲为怀、治疗与照顾并重的职业精神与医学人文价值观。

图片

平行病历在书写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一篇能将某个病例故事描述完整,并且在流通渠道(如微信公众号)被广泛传播的平行病历,平均字数在3000左右。因此,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实现人物的多样性和具体化,就需要采用合适的写作方法。笔者根据以往的写作经验,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平行病历中写好人物。

图片

叙事医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医生与患者、医生与自己、医生与同事、医生与社会四种。优秀的平行病历需要在人际互动中层层递进地表现不同人物间因疾病引起的摩擦、协同和不适。平行病历中的人物数量一般是4~6个,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主诊医生或护士和患者,可选人物有参与诊治的其他医生或护士、患者的亲友、其他患者、社工、护工、交警、120急救车司机等。

图片

安排过多的角色,不容易将其写出特点,繁琐的角色切换更会混淆读者的注意力,因此即使是长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作者也会严格把控其中的人物数量。在一篇3000字左右的平行病历中,就更要控制好人物数量,将主要篇幅用于描写医患交互,少着墨于其他角色间的互动,因为多一个人物就多了不止一重交互。

有些作者只描写医生和患者两个人物的交互,叙述的线条和视角都太单一,文本就像用寥寥几笔勾勒的素描画,缺乏立体感。有些作者会用主观的评述或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医生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以此作为文本的背景描写,但是写作平行病历的重要手法是客观地描述人和事,引导读者做出各自的解读,主观的评述和抒情显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加上配角后,才能用各个人物之间行为、语言的交互,赋予故事层次感。 

图片

医生(护士)是平行病历中的主要人物,其形象是否鲜明直接影响文本的最终呈现效果。遗憾的是,很多作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写作平行病历时,粗略地描写医生(护士)的形象,或者只是以单视角、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患者的疾病故事。

图片

平行病历中对患者疾病进程的描写可以是多角度的,医生(护士)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时刻都在引导着疾病的走向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因此,医护人员就需要有一定的“戏份”,包括其职业阶段、对患者的认知,以及如何同患者建立起医患共同体,对患者的结局作何感想等,这些都是平行病历的基本要素,当然还可以有更多其他内容。 

每个医生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情绪表现,但是医院的宣传稿件中经常会抹去这些个体特点,从而将医生打造成贴合宣传主题的完美形象。事实上,根据叙事医学作品的阅读反馈来看,读者是能够接受有个性的医生及其在特定场景下的情绪表现的。医生这个人物越贴近现实生活就越有亲切感,也会更容易被读者接纳。因此在描写人物的言行时,不要抹去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犹豫、焦虑、后悔、烦躁、痛惜、疲惫等情绪,让主要人物以一个“有缺点”的、“不断更新”的状态存在,动态提升自身的精神内涵。

图片

平行病历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要有名字,尤其是患者,即使是一闪而过的配角也要有名字,这是为了在细节上体现叙事医学的“关注”元素。如果“这个胆囊炎患者”在文本中从头到尾就是“这个胆囊炎患者”,那么读者就会发现,作者眼里的患者只是疾病或者一个病案号,而非一个带有社会特征、性格特征的具体的人,平行病历的写作动机也就站不住脚。

为避免泄露患者的隐私,一般用化名,再加上一些精简的关于职业、年龄特征的描写,像“林老师”“老王”“小梅”等就是很好的化名。“林老师”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中年知识分子的味道,“小梅”这个名字天然就带着年轻女性的特征。 

图片

文中的医生也需要有名字,如“沈医生”“罗主任”等都可以。如果相近人物较多,又需要突出其中某个人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那么起英文名就是一个小技巧,比如要在群发伤的患者中突出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就可以叫她“Lisa”。读者一看到中文字列中这个显眼的英文单词,就知道是她。 

护士在平行病历中也经常出现,“小兰”是年轻女性常用的名字,作为护士的化名就很亲切。“马阿姨”“袁师傅”这些名字,在医院护工中很常见。这些常用的化名会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一部分职业特征,再加上寥寥数笔的肖像描写,一个形象鲜明的配角就出场了。

患者家属常被冠以“老王的女儿”“老王的妻子”“老王的大儿子”这样有亲缘关系的称谓。如果这个称谓在文中只出现1次,还可以接受,如果这个人物需要多处出现,就需要起一个容易与患者建立联想的名字,如第一次出现时交代关系用“老王的妻子林奶奶”,后续就用“林奶奶”这个名字。

重要的人物需要取全名,而非一个代号。对同一个人物的称呼保持一致,以免读者混淆。谨慎地为人物命名,除了表示尊重,还可以压缩文本的信息量,如借助谐音、职业特点等方式给角色命名。这对需要控制文字数量、有多数行业外读者的平行病历来说,非常重要。 

图片

在平行病历描写的疾病故事中,患者是需要重点突出的人物,尤其要对其进行浓墨重彩地描绘。

在叙事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叙事科普、叙事教学占了很大部分。从医学科普和临床教学的角度而言,作者对读者有讲授、教学的责任,因此需要突破技术壁垒,用叙事的方式让读者理解专业的医学问题。在解释疾病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入“标准人”概念。 

图片

“标准人”是指这个患者身上带着同类患者最普遍的疾病特征:有着常见的身高,用着正常剂量的药物,做着常规的检查,有着发生比例很高的并发症,有着多数患者都有的心理问题,有着疾病最常见的预后和平均数的生存期。

当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社会特征和人格特质,这是叙事医学三大要素中的“关注”所要求医生细心体会的部分。作品中的患者,社会学特征越鲜明就越能体现作者的关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铸造这个疾病维度上的“标准人”是为了更好地向读者介绍疾病的普遍特征,让故事携带大量的医学信息,加深读者的疾病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让读者产生疾病体验感,从而体会到疾病在患者和医生所起的联结作用。 

例如,笔者在《重生记》描写了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因室友患上肺结核而被传染的状态。结核的全身广泛传播过程中,她进行性消瘦、全身有多处病灶,在确诊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反复检查、转诊。即使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悬念设定,但是这个疾病进程是多数结核患者会经历的,这就符合结核全身广泛传播的“标准人”概念。 

让平行病历中的患者角色在疾病状态上具备普适性和具体性,会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情,有代入感地理解这一疾病状态,理解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和对治疗的指引,也能在叙事科普中对更多的患者及潜在患者起到教育作用。 

图片

在平行病历中描写患者形象时,需要毫无违和感地植入诊断学知识,这是科普的一部分,也是压缩文字的技巧,能体现出作者的医学、文学双重功底。如红斑狼疮患者面部的皮损、服用皮质激素后的“满月脸”“水牛背”,都可以成为其肖像描写的一部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因肾性贫血而面色苍白且有色素沉着,手上动静脉瘘附近有着迂回而纠结的血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指有着“天鹅颈”畸形,可以用局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很多作者都没有意识到,可以用艺术手法去描绘诊断书里的这些知识。

图片

以下段落是笔者在《血透君》一文中对主角的肖像描写。 

清早从停车场出来,走在穿过花园的路上,我看见“血透君”正坐在花坛上抽烟,翘着二郎腿,吐着烟雾,看见我过来,略微点一下头。微凉的秋天的早晨,他的衬衫没有扣上,眼屎也没有擦干净,一看就是没来得及洗漱,急着过瘾的老烟鬼。 

“早”,我简短而礼貌地问候他。“血透君”姓薛,算是老熟人了。他每周3次在重症监护室楼上的血液透析中心治疗,今天可能来得早了,就坐在花园里等。他的脸色,是那种气色不佳的青灰色,有很多洗不去的脏污和斑点。常年做血液透析的患者,肾性贫血加上色素沉着,几乎都是这样的脸色。

这段文本就是用“标准人”的方式来写一位患者,用诊断学知识为其画肖像,同时在他的社会学特征和人格特质上做具体处理。 

在很多叙事护理类的平行病历中,作者会用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一问一答,类似剧本的表现形式去展现双方的对话。其实,这种剧本样文字的阅读体验不太好。如果在一问一答间穿插患者的局部细节描写,如神态、肢体动作等,文本就会连贯、生动起来,文本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平行病历中的人物描写中,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设置对照组,如用一位疾病相同而依从性不同的患者来对照主角的疾病状态,或者用一位专业相同而年龄不同的医生来反映人生历练对医疗决策的作用。这种在医学科研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也可以在叙事医学文本中使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医生的年轮》就采用了对照的方式,用不同职业阶段的医生的医疗决策的对比,来表现职业成熟度在医疗行业中的重要性。 

医生角色天然有着理性、平静、冷峻的性格特点,这是医生天然的“人设”,深入人心。因此,如果平行病历里的医生在某个时间爆发,出现极度热切、伤心、失望等非常态的表现,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这就是所谓作品中“击碎人设的弧光”。

上述这些处理人物的方式,作者需要多多练习才能掌握要领。当然,平行病历的文字最终能否具备广泛的传播力,文中的角色塑造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作者掌握医学知识和运用文字的熟练度。

AD

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主办的《医学人文与叙事医学研修班》将于在2021年11月13日-14日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开封)举办。研修班火热报名中!快来学习叙事思维,感受叙事力量,传递医患情,叙事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