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世颂丨随礼,还礼

 金秋文学 2021-10-20

随礼,还礼

作者:刘世颂

有人说:做人最大的体面,是有人喜欢你的礼尚,也欣喜与你往来。

“三礼”之首《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不占便宜是修养,礼尚往来是教养,与人交往,重在有来有往。

《礼记》高大上,我生活里“礼”就很卑微。

很小的时候,别人家办喜事我特么想去吃酒饭,不上桌占位子,站在桌子边吃两口就能乡乡而饱心满意足,不过理想很丰满,没口福,骨感的很。

当年的礼大致是这样的:婚丧嫁娶、新屋上梁是要办酒席宴请亲戚、乡邻的。生日除了六十大寿外都是不办酒席宴请宾客的,个别人家会办“周岁宴”、“满月酒”,但办的人很少。不像现在二十岁生日办,三十岁生日办,升学宴办,开张宴办,再婚宴也办,想办就办根本不讲武德。从前做客的人也讲规矩,一份礼,一个人去吃酒。所以当年我再不讲“礼”赖着父亲同去蹭吃,他都是不回允许的。去不成就坐在门槛上等父亲做客回来,晚饭吃回礼。回礼有几样菜:海带、豆干等。

几样菜份量虽不多,兄妹几人吃得却很满足,津津有味。回礼不多,其实随礼也不多。当年走亲戚时都会挎个篮子,礼在篮子里,上梁有酒,生日有布等实物,也有红包。实物也好,红包也罢都是量力而行,随礼没压力,还礼也轻松。讲排场,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有,却很少。改革开放前大家都一样,穷。讲究的是礼轻人意重,凑份子钱。

礼轻人意重其实是个伪命题,太阳底下,礼就是情谊。经典戏剧《五女拜寿》做了完美的诠释。也如哲学所讲,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任何形式都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内容也必须通过形式来表现。改革开放后,有的人腰袋子渐渐地鼓了起来,随礼从一块、两块,十块、二十块,一百、两百,一千、两千逐渐地水涨船高,当下过万也不足为奇。扬眉了富人,挤压了穷人,这就是社会。月工资三四千的我面对当下的礼尚往来,困难。可来而不往非礼也,与人交往,重在有来有往,只好厚着脸皮和亲朋私下约定轻来轻往:小喜事两百,大喜事六百,凑份子钱,不增不减,爱就在那里。

今年夫人五十,生日当天收到了一份大礼。她弟弟,也就是我舅子除了份子钱,还送了一根金手链。夫人很是高兴,而我却是难受。事后,我同夫人说,金手链,礼太重咱受不起,还回去。夫人不言语。我又说,若喜欢,过几天咱自己买一根,人情如拉锯,礼尚往来,拔高了,咱还礼不起,占便宜的事咱们又做不来。夫人虽有不情愿,终归还同意了我的说法。

凑份子钱,据说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发布乡里之间互助互济的文告说:乡里人民,贫富不等。婚姻死伤吉凶等事,谁家无之……如此资助,岂不成就。非常正能量。后来慢慢的走样了,变形了,变成了大头娃娃的故事,钱多就头大。大头娃娃的故事让我很是亏欠夫人。夫人和我生活了几十年,送礼物这种仪式感的事很少,像金子一样的仪式感就更加没有。有了那么一次,还活生生的被我挡了回去。不怪随礼、还礼,怪我没能力。

随礼、还礼从不关钱的事,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我总如此想。 

文/刘世颂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刘世颂,网名世公页,江西省万年县人。70后,常拾笔,笔随心走。偶也瞅着夕阳的余晖念着朝霞的缤纷。涂涂画画只为描摹生活,片纸只字只为记录瞬间,给生活留些回忆。也有些文章散见于纸刊和文学网络平台。

刘世颂丨肚皮

刘世颂丨逐梦,家成了故乡

刘世颂丨闲话掮客

刘世颂丨你的泪砸痛了我的心

刘世颂丨父母的萝卜青菜,是一条回家的路

刘世颂丨青云塔游记

刘世颂丨监考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