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十二)

 廿氏春秋 2021-10-21

方名: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

方歌

大黄黄连泻心浸,附子煮汁大连芩。

甘草芩连干半枣,半夏同上更加参。

生姜泻心生姜入,覆赭姜枣半甘参。

方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 味苦寒泻心浸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附子泻心汤《伤寒论》: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煮汁大黄二两黄一两黄一两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甘草四两(炙)黄三两黄一两姜三两夏半升(洗)大十二枚(掰)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夏同上更加三两 甘温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三两)+人参 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生姜泻心生姜四两(切)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一两)+生姜四两(切)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在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花三两 咸温 一两 苦寒 五两 辛温 十二枚(掰) 甘温夏半升(洗) 辛温草三两 甘平 甘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原文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导其热。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大下后,复发汗,则表里之邪当悉已。此心下为痞,恶寒者,表里之邪,俱不解也。因表不解而下之,为心下痞,先与桂枝汤解表。表解,乃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者,阳气外虚也。与泻心汤攻痞,加附子以固阳。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伤寒中风,是伤寒或中风也。邪气在表,医反下之,虚其肠胃而气内陷也。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者,下后里虚胃弱也。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者,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以攻表,加甘草以补虚。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149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不罢者,不为逆,却与柴胡汤则愈。若下后,邪气传里者,邪在半表半里,则阴阳俱有邪。至于下后,邪气传里,亦有阴阳之异。若下后,阳邪传里者,则结于胸中为结胸,以胸中为阳受气之分,与大陷胸汤以下其结;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做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做痞。此之谓也。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金匮要略》曰: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虚而不杀谷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土弱不能胜水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

旋覆代赭汤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后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复代赭石汤,降虚气而和胃。

《神农本草经》如是说

大黄(下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黄连(上经):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

黄芩(中经):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附子(下经):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甘草(没分生、炙)(上经):味甘平,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生姜:干姜(中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半夏(下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大枣(上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部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人参(上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街,一名鬼盖。生山谷。

旋覆花(下经):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谷。

代赭(下经):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