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文化是一种控制机制

 凌宗伟 2021-10-21

【异史氏曰】在跟海南省校长提高班的校长们分享学校文化与学校内涵发展的话题时向他们介绍了《文化的解释》一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比如“文化是公众所有的,因为意义是公众所有的。”学校文化不是校长及其少数人的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是一所学校在办学的历史进程当中慢慢的积淀起来的某种共识及行为方式。

克利福德·格尔茨硕:“文化体系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融贯性,否则我们不会称之为系统;并且,观察告诉我们,它们通常具有很大的融贯性。”所谓融贯凸显的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是鸡零狗碎的,更不是可以随便拿来的,当然也不是可以复制的,但意不意味着顽固与排斥。学校教育必须兼容并包,必须有开放的胸襟与广阔的视野,作为学校的掌门人更应该如此,在学校文化建设种必须与时俱进,但这种与时俱进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学校的传统与特征,外来的文化必须纳入本校的文化架构之中。“不被特殊地区的习俗改变的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也从来没有存在过,而最重要的是不可能在案例的本质中存在。”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这么多年来,我们到各地取经探宝,回来后为什么落不了地的原因了,凡是声称他们的教学文化是可以复制的,一定是忽悠。

克利福德·格尔茨提醒我们:“最好不要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具体行为模式——习俗、惯例、传统、习惯——的复合体,直到现在大体上都是这样看待文化的,而要看成是一个总管行为的控制机制——计划、处方、规则、指令(计算机工程师将其称为“程序”)。”一所学校的文化自然会有意无意地之约学校所有成员的行为方式。“人明显地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极度依赖于超出遗传的、在其皮肤之外的控制机制和文化程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学校文化与所有的文化一样是一种“控制机制”。“文化的“控制机制”是以这样的前提开始的:“人的思想基本上既是社会的又是公共的——它的自然栖息地是庭院、市场和城镇广场。思想不是由'头脑中发生的事’构成的(虽然发生的事在这里和其他地方对产生思想是必要的),而是由在被G. H.米德和其他人称之为有意义的象征性符号之中进行交流构成的,这些符号——绝大多数是词汇,但是也包括姿态、图形、音乐、钟表类的机械装置,或珠宝类的自然物等任何东西,它们与纯粹的现实脱离并用来将意义赋予经验。”所以,校园文化(可视文化、活动文化)是不可以随意呈现与组织的,是要花气力认真谋划的。

“当文化被看做是控制行为的一套符号装置,看做是超越肉体的信息资源时,在人的天生的变化能力和人的实际上的逐步变化之间,文化提供了联接。变成人类就是变成个体的人,而我们是在文化模式指导下变成个体的人的;文化模式是历史地创立的有意义的系统,据此我们将形式、秩序、意义、方向赋予我们的生活。”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文化中的隐性课程文化,属于“控制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切忌“贴膏药”与“串烧”的行为。因为这些东西会在学校形成一种“思想流”(思想,就像水流或者气流那样,是一种无法被看见的潮涌,不过却像水流那样从每个人身上流进、流出,它将对我们的身心起到或有利或不利的作用。),影响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