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 这是一幅公元845年(会昌五年)仲夏的《会昌九老图》,纸张泛黄、印章和签名模糊不清、右上角有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草书小楷题图诗: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飞。 当时一鹤犹稀有,何况今逢两令威。 画中一条蜿蜒的碎石小径贯穿整幅画面,形成一道横轴线。画中人物、亭台楼阁及花木山石等景物均围绕碎石小径展开。我们如果从画卷的最左边开始细细往右看,最先出现的是一俊雅文士携一童仆向花园中的厅堂走来,他们边走边悠闲的欣赏着园子里的沿途景致。随着他们向右走的路径,不远处则是两人站在一株花开朵朵的梅花树下,(注:此乃夏蜡梅,我国独有孑遗树种)其中一人指着梅树好像在对另一人说什么。说什么呢?是说此梅非彼梅、夏梅的前世今生,还是感叹“断金人远心空在,炼石天高力已勤”?是说树说花还是触景生情我们不得而知。只见对方恭恭敬敬的样子似乎在聆听长者论道。再往右便是窗明几净的厅堂,厅堂里几案分明,案上的盆栽、插花井然有序,让我联想到友人春风阁主的两句诗:“金河岸左隐长庚,竹舍棋窗酒案横。” 厅堂正中一张绛红色八仙桌,桌子四周围有四人,其中三人正聚精会神看一长者写字或是画画,挥毫泼墨的长者童颜鹤发、神采奕奕,全然不像气血衰败的老人。堂前石径上正走来一端果盘的侍者,随着侍者前行的方向,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图画最右边的结尾部份。那儿是苍松翠柏,有两人在苍郁的松树前吟诗赏画,画面假山叠石、苍苍蒹葭,是《洛神赋图》吗?厅内厅外所有的仆役都十分忙碌,有的在煮茶温酒、有的在置备桌席或烹饪佳肴,还有的或抱琴或侍候文房四宝。整幅画以石径为主线,中间穿云织锦,将人物景致巧妙错陈,妙趣横生。 《会昌九老图》中的九老即是:白居易(74岁)、张浑(77岁)、卢真(83岁)、郑据(85岁)、刘真(87岁)、古皎(88岁)、胡杲(89风)、僧如满(95岁)、李元爽(136岁)。在人均年龄四、五十岁的唐宋时代,上述九老算得上是天寿,正如刘禹锡诗云: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其实在此之前的三月二十四日,白居易就邀请了九老中除李元爽和僧如满外的其余七人到位于洛阳履道坊他家中雅聚,并作了一首《七老会诗》: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 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 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 巍峨狂歌教禅拍,婆娑醉舞遣孙扶。 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 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 两个月之后的炎炎夏日白居易又邀请上述七人、另增僧如满和李元爽共九人,再次到他位于洛阳履道坊家中雅聚,世称“香山九老会”。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介绍的那幅《会昌九老图》。期间九老各赋诗一首,白居易作《九老图诗序》,诗序曰: 会昌五年三月,胡杲、古皎、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六贤于东都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 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量具题为《九老图》。要求每人赋诗一首,自己仍以一绝赠之。 自从唐代白居易九老雅集并绘像留存开先河之后,宋代历任四朝宰相的文彦博退位之后也效仿白大诗人,召集洛阳公卿士大夫十二人聚会自娱,世称“洛阳耆英会”。他们在妙觉寺的资胜院建“耆英堂”绘像留念。与会者轮流作东,或宴请或畅游,流连山水田园、竹林亭榭。他们虽须发雪白却衣冠伟岸、神采奕奕。北宋元丰初年,徐师闵、程师孟及元绛等人也组建九老会,而明初的丘慎余、何东阁等九人则“修白香山故事”结花山九老会…… 唐代香山九老雅集之雅流传到清乾隆年间后,公元1761年和1771年(乾隆二十六年和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两次下诏举行九老会,选举朝中三公大臣年龄最长者,文臣九人、武臣九人和已退位赋闲在家的九人共二十七人,让他们尽游北京香山。二十七名须眉皆白的老臣兴致勃勃,漫游于红叶林中、香炉峰下倒也别有情趣。乾隆皇帝亲自为香山九老会题诗作序。附乾隆《九老会诗》:九老三班前例曾,十年一举介厘增。 八旬庆溯七旬典,辛卯祥开辛丑征。 肝食霄衣犹此佐,启疆拓宇底须能。 优游株下同来贺,万寿称觞合作朋。 两次的《香山九老图》分别由弘历之弟和宫廷画家艾启蒙绘制。无独有偶,1941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负责人林伯渠也倡议成立了“怀安诗社”,老一辈革命家和民主人士如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朱德、董必武等参与者以诗言志、以诗抒怀。韵事曾传九老图,东都无警亦无忧。 而今四海皆烽火,酬唱怀安古意浮。 自此,尊老敬贤便成了中华文明之美德和习俗,沿袭至今。 ·继会昌五年的《会昌九老图》之后,北宋名家李公麟作了一幅《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合卷》的白描手卷,该作品横向尺寸238厘米、纵向30.7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合卷分前后两幅,前幅为溪山竹树的商山四皓故事: 溪上有一亭榭,亭内有一老叟在专注抚琴,旁边另两老叟则屏气凝神享受着悦耳清音,不远处的小桥上有一老叟携着手杖正蹒跚而来。图中另有五名童仆,他们或牵引小鹿或埋头扫地,或侍奉老叟左右。此乃东国公、夏黄公、绮里季等商山四皓。 客厅里有四位老叟围桌而坐,其中一人打开画轴, 另一人在旁观画品评,一人伏案读帖,还有一人在挥毫作跋。此时厅前不远的河道上有一小舟徐徐驶来,舟上二人凝神对奕,丝毫不觉船即泊岸。左岸有三人,看神情他们相聚甚欢,更有一人头戴牡丹。 李公麟之后,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刘松年作品《九老图》,有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明朝谢环作品《香山九老图绢本》,有清朝任熊作品《香山九老图》通景屏,还有当代傅抱石的《白居易九老图》、华三川的《香山九老秋兴图》以及大型青玉雕《会昌九老图》和《沉香木雕香山九老》等等。 青玉雕高114.5厘米、宽90厘米、厚65厘米、重达832千克。该作品以镂空、深浅浮雕和阴线刻纹等手法,雕琢成栩栩如生、四面相通的山水人物图景(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沉香木雕香山九老》高18厘米、宽9厘米。作品上的香山险峻峥嵘、刀劈斧削,刀斧痕历历可见。峰下岩间雕刻出十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九位老人分为三组,一老者面对香山而立(背对观众),他的左手背于身后、右手高举,正挥毫于岩壁题写诗句,二老倚石立于一旁欣赏,石上放有一方砚台。欣赏题壁的二老身后还有五老围坐于一矮几前,或谈笑风生或观赏题壁老者,几上放置一套茶具。山壁左侧有二老(其中一人为僧者)在倚石交谈。题壁老者的右下方则是两名小童在烹茶。人物众多,妙趣横生。岩壁上方阴刻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文,诗题是《题刻画伽南香山九老图》:风流少傅十年间,结社香山共往还。 漫道沧桑多变幻,试看常住是香山。 落款为“御题”。在作品左下方阴刻楷款“乾隆辛酉年小臣杨维占恭制”。这件《沉香木雕九老》与《沉香木雕山水笔筒》《雕金丝棋楠觥形杯》一起,均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于民间流传的木雕、竹雕、砖雕、象牙雕、翡翠雕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世称“香山九老会”的香山并非北京香山,而是河南洛阳香山。洛阳香山位于洛阳龙门山以东,与龙门山石窟隔水相望。两山原为一体,史称洛阳龙门山。《水经注》载:“昔大禹凿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大禹凿开龙门山后,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典故“鱼跃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游弋孟津黄河一带的鲤鱼顺洛伊之水逆流而上,当游到龙门山伊阙石窟所在地时,这儿水流湍急、波浪涛天,鱼儿纷纷跳跃,意欲跃过龙门石窟。结果跳过者为龙,未跳过者额头上多了一道黑疤。诗人李白曰: 如今的“龙门山色”系洛阳八景之首,包括龙门十窟、龙门十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凤翔温泉、银杏仙庄、高山牡丹园、农业生态观光园及国树园等。龙门十窟始建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期间陆续建造1400多年,北魏建有古阳洞、莲花洞、宾阳中洞。隋唐五代建有万佛洞、惠简洞、大卢舍都像龛、潜溪寺、看经寺等。隋唐五代为造像鼎盛期,宋代建有十字卷碑、龙门铭牌及九间房等。龙门十窟现存石窟龛2100个、佛塔40余座、题记碑碣3860种、各种造像10万多尊。造像大多为佛、菩萨、天王、力士和弟子。 龙门十寺包括香山寺、奉先寺、广化寺、敬善寺、菩提寺、天竺寺、乾元寺、宝应寺、圣善寺和龙华寺。香山寺系龙门十寺之首,始建于公元516年(北魏熙平元年),武则天称帝时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并留下了“香山寺赋诗夺锦袍”的故事。公元832年白居易告老还乡,曾捐资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写《修香山寺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清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御碑亭存于寺中。香山寺的九老堂与大雄宝殿、天王殿、罗汉殿、蒋宋楼、钟楼鼓楼一样,是游客必到之处。九老堂墙壁镶嵌有白居易九位高龄老人的浮雕像,浮雕镂云裁月、人物风骨峭峻。宋范仲淹诗云:出处曾无致主功,南阳为守地犹雄。 醉醒往日惭渔父,得失今朝圆塞翁。 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天风。 卧龙乡曲多贤达,愿预逍遥九老中。 九老中的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或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河南新郑,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杭州剌史等职,后贬为江州司马。晚年信佛,人称诗佛。公元846年仙逝于洛阳履道坊,葬于香山僧如满法师塔之侧。遗存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忆江南》《暮江吟》《钱塘江春行》《大林寺桃花》《宫词》等三千多首诗词歌赋及《白氏长庆集》71卷。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的两大创作主题,元和十年之前,白居易秉承“兼济天下”之志指陈时政,在《与元九节》中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如《新乐府》《秦上吟》等讽喻诗都是反对腐朽势力、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元和十年遭受打击被贬江州之后,便改“兼志”为“独善其身”了。之后便边“吏隐”(所谓大隐隐于朝)边与僧道交游,以求与世无争、知足自保。期间创作了大量闲适作品,并以太子宾客身份于香山寺结九老会,度过人生最后的十八年。 居易初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剔抉摩,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盈不能施,乃放意文洒…。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神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感浮屠首道尤甚,至今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人生晚景最后的十八年,主要活动区域便是洛阳履道坊和香山寺。履道坊即现今的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占地80亩,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白居易学术中心、乐天园、唐文化游乐园和唐文化商业街等。纪念馆系仿唐建筑,馆内有诗人的塑像、生平事迹陈列和字画展示,乐天园是根据诗人名作《琵琶行》的意境建造的园林,纪念馆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葬地香山琵琶峰亦称白园。白园包括香山龙门桥整座琵琶峰,占地44亩,分为青谷、暮体和诗廊三部份。进门即为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流,拾级而上的道路两旁古木参天,古树皆鳞片斑驳、虬枝左右横空交错,阴森静寂。继续前行登上山石小径,眼前便是一座黄草覆顶的圆亭,亭内有环亭竹椅供游人歇息,这座草亭是为纪念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附诗人原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该诗系公元787年白居易16岁应考时的习作,按科考规定,凡指定或限定的诗题,在作品题名前须加“赋得”二字。诗要紧扣题意、起承转合分明、对仗工整、浑然天成。相传白居易将公元829—840年间创作的800余首诗全部收入于《白氏洛中集》,并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如: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 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 鹤毛变玄发,鸡肤换朱颜。 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 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 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 我年日已老,我身日已闲。 闲出都门望,但见水与山。 关寨碧岩岩,伊流清潺潺。 中有古精舍,轩户无扃关。 岸草歇可藉,径萝行可攀。 朝随浮云出,夕与飞鸟还。 吾道本迂拙,世途多险艰。 尝闻嵇吕辈,尤悔生疏顽。 巢悟入箕颖,皓知返商颜。 岂唯乐肥遁,聊复祛忧患。 吾亦从此去,终老伊嵩间。 都说人老了就靠回忆消磨日子,白居易也不例外,没事的时候,没人来打扰他的时候,他便会默默地面对香山上的丹岩翠壁、白石清泉浮想联翩,常常“魂随碧落烟霞尽,眼共翠微霜月明”, 如烟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有时候想着想着,那些斑驳陆离的记忆片断便成了庄周蝶、紫玉烟,怎么也串联不起来了。记得11岁那年因家乡战乱,白居易随母亲迁至父亲任职的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在那儿认识了小他四岁的邻居姑娘“湘灵”,后来二人成了青梅竹马的好友、朝夕相处的玩伴,再往后便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成了恋人。无论是在朝夕不离的家里还是在外出求学谋生的路上,白居易心里一直惦念着青梅竹马的初恋。这期间他写了很多爱情诗,如《邻女》《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等等。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可当他向母亲提出想娶湘灵为妻的要求时,却被母亲以门第不相当为由拒绝了。诗人痛苦万分却又束手无策,他不能违背孝道、更不能忤逆母亲。满怀思念、满腹忧愤、满腔怒火都只能打掉门牙和血吞,只能在诗句里发泄,只能在纸上谈兵。这期间他写了如《冬至夜怀湘灵》《夜雨》《感镜》等大量剖心析肝和忧心如焚的诗词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思念。直到37岁时他母亲以死相逼,白居易才草草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婚。无独有偶,元和十年在被贬江州司马的路途中,白居易居然遇见了正四处漂泊的湘灵父女,两人痛心疾首、撕心裂肺,无比悲凉的抱头痛哭了一场,此时白居易已经44岁,像个小老头,憔悴不堪的湘灵姑娘也已40岁了、且一直未嫁。这之后,湘灵就彻底消失了,如同金瓶落井、雁断鱼沉,从此音讯全无。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诗人用他自己凄怆的感情经历,为他日后创作《长恨歌》作品埋下了伏笔,也为他晚年长居香山“习静有时唯看竹,清斋无事只焚香”的诗佛生涯奠定了基础。 其实。只要心里放下湘灵,白居易还是活得十分洒脱的。如他在杭州任剌史时常邀约亲朋好友来家雅聚,他们先拂酒坛、继开诗筵,最后吹竹弹丝,因而,“醉客歌金缕,佳人品玉箫”是他的生活常态。诗友们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旁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实乃不亦乐乎。有时候,他们还会三五成群坐着马车去郊外游玩,车上放一琴一枕,车两旁的竹竿上挂着美酒佳肴,抱琴引酌,兴尽而返。据《穷幽记》载:白居易在杭州的府邸面积很大,内有烟波浩渺的荷塘,可泛舟采莲。诗人常邀人乘舟掠水、啸傲湖山,欣赏月夕花朝。为图吃喝方便,他命家童在舟船两边和马车一样挂着几十只皮囊,里面装的都是上等酒菜。 白居易除了好酒外也在家里蓄妓(歌妓),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晚年。其中最让他喜欢的是歌妓樊素和小蛮,“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便是写照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直到日薄桑榆、体弱多病之后,他不忍再让青春靓丽的女孩子继续陪他东山丝竹了,尽管一万个不舍、尽管自己有多需要她们,最后仍然决绝的让她们都走了。正如他在诗中所曰:两枝杨柳小楼中,婀娜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 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从此,诗人的脑海里剩下的只有回忆,只有他珍藏了一辈子的青梅竹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