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同理心?这两句话非常受用

 新用户83565545 2021-10-21

了解我的读者,知道我曾是一名血癌患者(现在已移植3年半),这样的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能够健康地活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定要好好活着,不负此生。

同时,正因为遭遇大不幸,我对同理心也有了深层的理解。

以前,我认为感同身受很容易,就是学会换位思考,但在生病的那段时间,亲人朋友对我的安慰,有时我会有种莫名的落寞感和距离感,比如,有朋友劝慰我说“想开点儿,不要想那么多了”、“其实你没必要这么想的”等等,我知道他们都是出于好心,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甚至感到孤独,看来,学会换位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当我去安慰其他战友(病友)时,也会觉得无力,经常努力换位思考,但还是不太明白对方的心理和反应。

正是这些困扰,让我对同理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天的文章,我就来说说,如何培养同理心。

01

有些安慰的话,

其实是一种“否定”

有时,我们对亲友说出自己内心的不快乐、悲伤、难过,得不到相应的安慰和满足,其实是因为他们看似鼓励的话语背后,有种“否定”的意味。

比如,我和一个朋友说起自己患病的痛苦经历,她和我说“你不要那么担心,我认识一个阿姨,和你一样的病,现在好好的”,这么一番话,应该是在鼓励我,但我内心有种距离感,因为我觉得她不懂我。

我需要的是她能够感受到我的恐惧,而她却在否定我的感受,觉得我不该担心和害怕。

现实情况是,生了这么大的病,谁能不忧虑呢?有时连我们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该想不开,不该那么焦虑不安,可问题就在这里,因为这些都是在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

被否定,然后我们选择压抑这种情绪,而这就是一种强迫,于是我们感觉到不被理解,有种距离感。

说到底就是,我们无法走进他人(包括自己)的心里,即没有同理心。

02

培养同理心,

这两句话很受用

走进他人的内心,自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我懂得了他”,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微妙地亲近起来,但这是一种技能,不是谁都会的。

培养同理心,需要记住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自己不希望的事情,推己及人,也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比如,我们不喜欢别人言而无信,那么自己就要做到言而有信;我们不喜欢被否定,也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第二句话: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强加给别人,这个很好理解,但我们还要明白,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所以培养同理心,还要做到“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就像我朋友对我安慰的那番话,她可能没有想过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感受,亦或即使自己也遭遇过不幸,会觉得自己能够“积极”应对,别人也“应该”如此应对,而这就是没有理解上述两句话的内涵。

同理心,不仅是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借此了解对方的感受和看法,还是用来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进而走进对方的心,拉近彼此心的距离。

如何培养同理心?这两句话非常受用

03

学会同理心,

关键是“态度大于内容”

前面说了,培养同理心,我们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也勿施于人”这两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好像还是很难做到,怎么办呢?

丛非从老师把其归结为一句话,即态度大于内容

态度是针对人的情感部分,一个好的态度,会让人在情绪情感上感觉到舒服,体验流畅积极,这个体验就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理性思考;内容则是人的大脑所处理的信息部分,经过逻辑判断、权衡、抉择等过程,做出理性思考。

比如,买衣服的时候,我们认为,衣服质量是关键,不会在意服务员的态度,这就是理性思考,而当我们真正去买的时候,如果遇到态度好的服务员,衣服质量也很好,自然会再次购买,反之,就极有可能不再购买,而这就是好态度对理性思考的影响,即态度大于内容。

我们在与他人谈话时,同时是在两个层面上发生着互动,包括内容信息层面和情绪情感层面。

如果想要走进对方的心里,就要注重情绪情感层面,即不能忽视对方的情绪和感受,这样交流才会畅通,那么我们该怎样识别对方的情绪情感呢?

如何培养同理心?这两句话非常受用

首先,我们要有这个意识,即在听对方说话时,能够分出一部分精力去感受对方可能隐藏的情绪情感;

其次,把对方当作我们自己,想想自己如果在对方的境遇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简单来说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去感受,而不是仅仅把对方当成一个和自己对话的人。

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那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有感受自己的能力。

再次,少讲故事,多谈感受。

多谈感受,不仅可以增强自己感受自己的能力,还会更好地共情他人,而这就是在培养同理心。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那些能够让我敞开心扉的人,都在关注我的情绪情感,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我着想,而我们之间的关系自然更加亲切;对于战友,我会告诉自己多听,因为倾听也是在培养同理心。

更重要的是,谈感受,会容易让对方有种被理解的感觉,如果一味谈理性,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就有种好为人师的感觉,要知道,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回应对方,远远重要于我们具体回应了些什么。

如何培养同理心?这两句话非常受用

写在最后

同理心,是一种令人感到关爱和温暖的情感,每个人都该拥有。

它让我们从他人的眼光看待世界,进而超越自我局限,从而有助于从崭新的角度检视自己的人生。

另外,同理心的未来并不局限于我们如何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还有可能激起社会变革,因为它会大幅改变文化,让大众习惯用他人眼光看待世界,就像我们习惯在过马路时左右查看那样,他人的经验和感受对自己是有益的。

同理心研究专家罗曼·克兹纳里奇在《同理心》一书中介绍的高同理心人士的6个习惯,值得我们借鉴:

习惯1 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

  • 你的童年与青少年经历如何影响到你发挥同理心的能力?

  • 你认为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将心比心的关键是什么?原因为何?

习惯2 进行想象的跳跃

  • 回想你确实试着为他人设身处地考虑的一段经验。你因此发生什么改变?

  • 你对哪种人难以拿出同理心,原因又是什么?你该如何靠同理心跨越你们之间的鸿沟?

习惯3 探索与实践同理心

  • 你打算如何善用假期,好好接触来自不同文化或社会经历背景的他人?

  • 想一下哪个人的政治或宗教立场与你截然相左,你该展开何种实验型冒险好让自己更理解那个人的观点?

习惯4 锻炼对话艺术

  • 你跟陌生人的哪次谈话最出乎意料与发人深省?

  • 你家中最大的压力与误解来源是什么?你该怎么促成谈话,让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感受与需求?

习惯5 坐着椅子旅行

  • 哪部电影、小说或其他作品特别激发了你的同理心,改变了你为人处世的方式?

  • 数字文化如何影响到你的心境、个性与人际关系?减少上网时间会让你更能发挥同理心,还是适得其反?

习惯6 激起同理心革命

  • 想出一个你非常关心的社会或政治议题,思考该如何诉诸同理心,唤起更多民众关注那个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

  • 你该对生活做出哪一种改变,借以加深你对自然界的同理心?

最后一个问题:

你未来最可能培养这6个习惯之中的哪一个,而在接下来的48小时以内,你会如何踏出第一步?

如何培养同理心?这两句话非常受用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