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5年9月,马承源收到了一份香港的传...

 衆妙之門 2021-10-21
1995年9月,马承源收到了一份香港的传真,那是一柄剑的照片,他拿起放大镜观看,剑格上刻有四个歪歪扭扭、十分神秘的文字,马承源脸色大变,再也坐不住了。

马承源是著名的青铜器专家,也是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一位香港的朋友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柄青铜剑,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便专门请教马承源。

马承源反复观看后,觉得这柄剑不寻常,剑格上的神秘文字更是让马承源震惊,一般人会认为这只是一种花纹装饰,马承源却知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南方诸侯国的一种字体,叫作“鸟虫书”。

铭文共四个字:越王越王。很显然,这是某位越王的剑!1965年,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已经成为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又出现一柄越王剑,马承源怎能不激动?

马承源打电话给自己的好友,时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的曹锦炎,相约一同前去香港观看。当看到青铜剑的真身后,两位专家当即确定,这柄剑的确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宝剑。

这柄剑插在黑漆剑鞘中,宝剑出鞘后,寒光凛凛,剑气逼人,它保存地非常完好,无论剑身还是剑柄都没有任何的缺损,甚至连一丝锈迹都没有。

剑格上“越王越王”四字铭文清晰可见,当马承源将宝剑翻个身后,他顿时愣住了,随即大喜,另一面的剑格上同样刻了四字铭文:“者旨於睗”。

“者旨於睗”应该是一位越王的名字,很多人看到这几个字会一头雾水,春秋战国时期,自第一代越王允常开始,共有十一位越王,没有一位越王叫这个名字。

然而马承源和曹锦炎却知道,“者旨”是“诸稽”的通假字,“於睗”是“与夷”的通假字,所以这柄剑的主人,就是诸稽与夷,也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之子。

诸稽与夷是一个爱剑之人,再加上越国盛产名剑,所以诸稽与夷在位虽然只有6年,却留下了多柄名剑,如今已发现9柄,分散在各大博物馆,件件价值连城。

30年前,越王勾践剑的出土震惊考古界,如今勾践儿子的剑问世,恐怕考古界又要热闹了。

历经2000年而不腐,依然削铁如泥,在这柄者旨於睗剑的身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者旨於睗剑全长52.4厘米,剑体最宽处有4.1厘米,剑身呈黄白色。在《吕氏春秋·别类》记载过一位相剑师的经验,他认为白色的剑坚固,黄色的剑有韧性,黄白相间的剑则坚固又有韧性,是一柄好剑。

剑柄顶端是一个圆盘形的剑首,直径3.6厘米,上面阴刻五道同心圆,用同心圆来装饰剑首,正是越王剑独有的特征。

剑身和剑柄中间的部分称为剑格,剑格正反两面各有四字铭文,铭文旁边镶嵌有大大小小数百颗薄如蝉翼的绿松石,在绿松石脱落的部分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

乌黑的剑鞘虽然是木质,却保存十分完整,它用两块薄木片粘合而成,外用丝线缠缚加固,再髹以黑漆,当剑插入剑鞘时,相当紧凑。

毫不夸张地说,在出土及存世的越王剑中,保存如此完好且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体的,仅此一件!

这样一柄价值连城的越王剑为什么会出现在香港呢?马承源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柄剑是几年前一个农民以2万元的价格出手,辗转多次才流入香港文物市场的,至于它的出土地点则早就无从查证了。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这柄宝剑带回内陆,毕竟香港的文物市场还有许多外国买家,万一流入海外,再想找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可是古董商开价100万港币让马承源和曹锦炎心情沉重,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笔巨款,根本无力支付。

紧接着又传来一个坏消息,一位日本收藏家看上了这柄者旨於睗剑,并开价150万,这可急坏了马承源,他再次找到古董商,并公开自己的身份,希望古董商不要让国宝流入海外。

古董商被马承源的诚心打动,表示可以优先卖给马承源,但是100万的底价不能再少了,毕竟古董商花了大价钱买进。马承源筹集了10万定金,将宝剑带回了内陆。

难题依旧摆在眼前,如果无法筹到100万,这柄宝剑还是得还回去。就在马承源发愁的时候,曹锦炎带来了好消息。

浙江省博物馆对此十分重视,因为浙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所在地,越王者旨於睗剑理应回归它诞生的地方。

可是浙江省博物馆的账上也只有区区几万元,为了不让国宝流入海外,一份呼吁企业参与拯救国宝越王剑的倡议书发到了全省各地,倡议书得到了各界的呼吁和响应,最终杭州钢铁集团出资,将越王者旨於睗剑赎回,并无偿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

杭州钢铁集团的义举弥补了越国故地无上品王剑的遗憾,如今,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就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古越人高超的铸剑技术和那一段惊心动魄的诸侯争霸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