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不解,和她的不屑——凭什么鄙视他人的审美

 Ace_D 2021-10-22

记得在奇葩说第五季有一场,比赛的题目是,“如果伴侣精心准备的礼物很丑,应不应该告诉ta”。正方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说的是,对方精心准备的东西(在对方眼中自然是“美”的),竟然在你的审美观里,是丑,那么,这等于是你认为,自己的审美观要凌驾于对方之上,这是不合适的。隐含意思大概是,这种鄙视,是不合理的。

进一步说,就是,审美不应有高低之分。

是的,审美是没有高低的,因为从审美这个行为的源头决定了这个过程就不是个涉及“高低”的概念。什么才有高低?——有规则,才有高低。

 1 

小孩都懂得,什么是美

小孩天然就会喜欢那些萌的东西,在他们有限的意识中,这种线条柔和、毫无攻击性的安全感就是“美”。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刻在人类基因中的自然的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导致人们对具某类特征的事物自然地产生好感(无论是不是第一次见),笼统来说,这就是美感的起源——看起来让人有“好”的感觉,就是“美”。

从中,我们至少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就是,美,未必是什么必然的事情。脱了那光芒盈盈轻薄飘逸的外表,也许,“审美”这么一个高端的词汇,也不过跟“活着”一词近意。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下活着,就必然、也必要地拥有不同的“美感”,如此而已。无论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倾向,还是后天的环境培养的评判,其实一般无二,everyone's shaped by his/his ancestors' surroundings。

 2 

但只有大人,才懂“审美”?

小孩子都能识别的美,却必须经过一番并不轻松的训练,才能有水平地“审”,没毛病。只是啊,很多事并没有看起来的那般必然,这在人生如此,在历史亦然——要知道,正经的作为一门学问出现的“审美”,大概是十五、十六世纪的事情,只有短短的六百年芳龄。它的出现跟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而很有意思的是,在时候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主流和装逼手段)的“审美”的理论和方法,在人们所膜拜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似乎是不流行的。并非说那时候没有类似的理论,那时提出的黄金分割理论就包含了某种量化的美学内涵(甚至有点苛刻,要知道毕达哥拉斯可是个很钻牛角尖的人)。但那时候,甚至往后两个世纪里,“美”更多的就单纯是一种“好”的感觉,是一种处于“小孩”的阶段的,直觉的,感性的体验。

所以,如今我们所说的“审美”,从历史来看其实是一个次要的概念,它不过是一种技能,而且似乎并不是多么生死攸关的技能,实在没有那么值得自豪。

 3 

一如人的成长,一如历史的发展

如果将所有人的成长路径从出生点进行“归一”,我们能很容易看出来一种分布,也能算出一个“平均”的路径,我们不妨,把这条路径周围的某个宽度内的部分,统称为——“主流”。

将每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路径放在一起也是一样的,我们同样能找出来一个主流的发展模式。这个主流是好的吗?我们不知道。如今人类文明大概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命运线在孤独地往前了(存续的至少有民主和独裁两条),就过往人类历史这么贫寡的实验样本,我们远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即使我们的社会运行至今so far so good,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是不是走在最优的道路上,更别说总是有人回顾历史,叹一句“早知”,“何必”云云了。

总结一句,“主流”的未必是最优的,甚至未必是好的。

 4 

“主流”≈规则

主流能创造规则,规则也能创造主流,谁是鸡谁是蛋不重要,但自个体抱团,形成了“主流”,规则就相伴相随,自人类发展出规则系统,主流现象就应运而生。

那问题就来了,有些事情、有些人,原本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在某种利益诉求、生存压力、报团取暖等等因素的作用下,就演变成了“好”和“坏”,变成了“优秀”和“差劲”,变成了“合理和“荒谬”。而慢慢地,当某些事情成为了普遍共识,人们甚至逐渐淡忘了共识背后的原始的,感性的内心感受。

“审美”也是这样。

审美其实没有高低,但有了“规则”之后,就有了高低。也许某件让你心动的作品因为不符合某些比较“合理”的构图而不被大部分人认可。你也许会舍弃自己内心的感受,让自己“清醒”过来,归顺到主流的审美观念中去,认识到图中“不美”的部分是多么扎眼。这个过程并不难,因为那些“合理”、“主流”的观念,确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自身的必然性的。诸如三等分构图确实是比较和谐,对角线构图确实利于突出重点——认同“主流”的观念,一点都不难。

至于那些历史上出现的分叉们,各有各的缘由,也许是对原有审美风格的厌倦,可以是历史环境刺激下的某种情绪宣泄,于是主流大道上开了一条的岔路。其关键则在于,它一定是一个突出的极端,是一个广大的门类,能积聚充足的人气。比如说,当《海上日出》横空出世的时候,它推开了某扇很大的门,开启了某条坦途。至于继续再细分下去,大河分成小溪,到了末端,就会逐渐没了人气。“啊,印象派”和“这也配叫印象派?简直乱画”,就变成了新的“主流”和非“主流”。

总结一句,美感并无定数,但只要经过了主流的总结、提炼和强化,就有了定型,就有了高下。但很多时候,两个人审美观不合,却不在这些理念上,而是从根本上对世界认识就有不同,是根治于“小孩”层次美感的差异。所以有时候,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想用那些理性的审美方法来沟通,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也可以总结为“你叫不醒真睡的人”。

 5 

那凭什么鄙视呢?

所以凭什么呢?凭你更主流,还是凭我更平均?

回到文初的例子,那一集《奇葩说》当中,对方一名选手举了一个例子。他是新闻专业的,大学期间他女友给他送了一个生日礼物,是用他出生当天的旧报纸改的一份“人造报纸”。用他的话来说,第一眼看到那份礼物,感觉是“丑到炸裂”。字体字号不对、对齐有问题等等,在一名专业人士面前,这“报纸”简直无法接受,当然他当时没说出来。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能否认他对对方审美观的鄙视吗?客观来讲,做不到。我们不能否认,字体字号统一、对齐整齐,符合高效的新闻传播要求,能让人产生冷静的阅读体验,也方便折叠阅读。总之,新闻业这么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来的“主流”,自有其合理之处,自然可以算作是“美”。甚至于,即使你从刚生下来就喜欢混沌和凌乱,站在人类已知的知识基础之上,你也许还是无法否认整齐在报刊上是最“美”的选择。

这就成为了鄙视他人审美观的理由。

那……这该怎么评价呢?

上文说过,我们也许完全无法判断“主流”到底是否意味着“好”,但这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事实上,纵观历史长河得到的(不可知的结论。而不幸,人总是短视的,因为相对历史长河,人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是短暂的相比之下,尽管不全是,“主流”大多数时候,是长时间试错的结果。这个试错的过程也许同样是短视的,是不完备的,但它,恰好就与人的视野,是一致的。

这里说得有点绕,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不用“主流”为标准来评论,那么你们在人类个体层面上,其实是鸡同鸭讲,没有什么好谈的。如果你们还是个“人”,那你们就无法完全绕开“用'主流’的审美来批判对方”这个场景。

就凭自己更主流,鄙视他人的审美,又有什么毛病呢?一点毛病都没有,管他后世怎么颠覆,与我无关。

所以,当有人举出一大堆条条道道来鄙视你的审美时,一巴掌扇过去大声宣称“个性万岁”的同时,不妨想想,那些条条道道里面,有没有合理之处?

感谢阅读!

文风太飘逸,受最近读的几本书的影响,都是好书,有空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