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教学知识(PCK)视野下的以学定教

 语默无常钟洪蕊 2021-10-22

在实施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过程中,老师们使用高分云平台布置预习任务,课上根据统计情况进行讲评。先学后教基本不成问题,但是以学定教这一块并不是特别理想。老师们并没有围绕教学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展开教学。这就需要就“以学定教”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首先,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角度进行分析。PCK包含教学取向、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五个维度。关于以学定教,更多涉及到的是教学取向和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

《不是你以为的世界》一文援引了Kember(1997)对教学取向的划分:告知信息(impart information)、传递结构化知识(以教师为中心、面向内容);师生交互;促进理解以及概念转变(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习)。很多老师的教学取向都处在传递结构化知识、师生交互和促进理解这个层面,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游移,并没有进到概念转变这一层级。

接着,就要从概念转变的角度进行分析。Chinn & Brewer(1998)归纳了学生面对异常信息时的各种回应(见下图)。从中可以看出,仅仅只是告知学生正确的解释,他们未必就会接受。

   

从错误的概念系统,到更有效的概念系统,除了建构(提供新信息、学习内容、解释、实验),还需要进行解构(问题)(裴新宁,2006)。需要了解学生的概念系统,也就是他到底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晃动他认知的根基,进而移植成功。

Merrill(2002)对各种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综合后认为,有效的教学需要以问题为核心。此外,无论是为了概念转变的教学取向,还是为了增进对学生的理解,都需要通过问题的形式制造认知冲突,了解学生。除了知道学生有多少人答错了,并解释各个选项对或错的理由,至少还要顺带问一句,你为什么选这个?

参考文献

Chinn, C. A., & Brewer, W. F. (1998). An empirical test of a taxonomy of responses to anomalous data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5(6), 623–654. 

Kember, D. (1997). A re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research into university academics'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3), 255-275. 

Merrill, M. D. (2002).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0(3), 43-59. 

裴新宁. (2006). 变构学习模型与教学设计. 全球教育展望, 35(12), 38-42. 

钟洪蕊. (2010). 小学科学教师的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 (硕士),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