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不清楚,就讲不清楚吧!

 语默无常钟洪蕊 2021-10-22
“因为你的研究太专业了,到最后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要跟别人讲清楚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做出来之前我就一个人去想,做出来以后再想办法把这个东西说出来,让别人能听懂,这有时候还是很费劲的一个事情。”
张益唐:数学这个东西,搞得太喧哗一点意义都没有.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IztT_oTB8taIHRoobAoDA)

看到这么一段话,突然想起了倒腾TPACK的那段时间。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觉到有问题,但想不明白,说不出来。想跟人讨论,也无从下手,毕竟身边也没人真懂。

06年提出来的概念,09年国内只能查到四篇简述文章,开题进行得异常艰难。开题前后,导师一直追问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汪老师就问,你的假设是什么,你要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刘良华的博客上说,只有当你提出了“研究的假设”,你才算有了“问题的提出”,有了自己的问题意识。

一度觉得毕业无望。寒假没有回家,一个人裹着被子在冰冷的宿舍里欢度除夕。而且没有加入到求职的大军,错失了最好的择业机会。

从TPACK单薄的文献看不出端倪,那就往PCK回溯。电脑上看不出个所以然,那就打印了去图书馆掰着词典啃。从PCK再往知识相关的文献回溯。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各种相关著作各种翻。

终于,从知识到教师知识,从PCK到TPACK,捋顺了对TPACK本质的理解。还从一个PCK问卷和一个科学教学的PCK框架得到灵感,倒腾出了自己的问卷。找专家、找同学、找各种认识的人帮忙修订问卷吴向东老师非常认可,汪老师也没提啥批评意见。

等到问卷收回来,又一个人跑到第一课室大楼啃徐晓东老师从台湾扛回来的SPSS实务,间或回到实验室,边撸数据,边跟远程方向的帆哥切磋。

一本薄薄的硕士论文就是这么难产!

回想整个过程,开题不顺、推进艰难,只是因为我不努力吗?散漫、拖拉的成分肯定有,却不是决定因素。当时这个领域正处在热闹而浅薄的境地,本身就没有几篇厚实的文献。一个没有受过完整研究训练的学生闯进去,各种煎熬,也是没办法的事。所以之后非常认同徐晓东老师说的,等你们对研究真要入门了,也该毕业了。

论文写完的那一刻,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但到很久之后的今天,才跟自己和解,讲不清楚,就讲不清楚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