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能看懂几千年前的古文字 英国人却看不懂500年前英文?

 柠檬猪nyzbh9re 2021-10-2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现代中国人虽然从小接受的是简体字的教育,但是对繁体字和以前的古文字还是能够轻松认出来的。而有一种说法说英国人是看不懂古代英文的,就算是莎士比亚时期的著作给今天的英国人都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古英语和现代英语是两种语言

很遗憾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莎士比亚所处的16~17世纪的英语与现代英语已经十分接近了,现代英语国家的国民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并不十分困难,只有些许单词的拼写和语法与现代英语不同罢了。一些历史学家说的现代人看不懂的古英语事实上和英语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古英语和近现代英语的分隔线是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格兰的那段时间,在此之前土著的凯尔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是古英语。成书于公元八世纪的史诗《贝奥武夫》其中一段用古英语写是这样的:“Hwt! Wé Gárdena in géardagum éodcyninga rym gefrúnon hú á elingas ellen fremedon.”

而用现代英语写是这样的:“Listen! We — of the Spear-Danes in the days of yore,of those clan-kings — heard of their glory,how those nobles performed courageous deeds.”

很显然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彻底改变了英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威廉不仅消灭了统治英伦的旧贵族,也消灭了旧的语言和文化,而所谓的古英语也就是一门失传的语言,后来的英语只是少量吸纳了原来的语言而已。因为威廉的原因,英语相比于古英语更加接近法语,加上后来两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使得两国的许多单词都非常接近,甚至于不需要学习对方的语言都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

进一步的猜想:如果穿越会古代我们是否可以和古人直接对话沟通?

很遗憾虽然从文字上我们还能大略看懂是什么意思,但是真的穿越回去和古人对话,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大概率是听不懂古人嘴里到底在说什么,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方言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方言千奇百怪,即便是现代把一个四川人和一个广东人放在一起各自说家乡话也是鸡同鸭讲的局面。

那么这就又会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古代中国人是怎么互相交流的?在方言如此迥异的情况下似乎古人并不存在沟通的障碍。这其实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统一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度量衡,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会推行一种当时的“普通话”,使得中国人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如果没有秦始皇完成这一壮举,那么今天的中国就得遭遇现在欧洲的窘境,即使英语和法语是同源的语言,在不学习的情况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是互相听不懂得,所以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

但即便各朝各代都存在一种通用的语言,这些语言对我们来说也如同今天的一种方言一样难以理解。有证据证明古人的发音比现代更加丰富而不是更加匮乏,这是历史中多民族融合所造成,幸而中华文明一脉传承到今天没有断绝,即使语言有所障碍,但汉字是相通的,所以就算我们遇到古人连蒙带比划加上写字很快就可以沟通了。(这里特别说明文言文并非古人日常的说话方式,只是为记录和官方沟通简便而形成的文字形式)

相比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英国人想要与他们的祖先沟通就太困难了,毕竟诺曼入侵使得英国的文化出现了断层,而即使是莎士比亚时代的人与现代人沟通也有相当程度的困难。根据西方历史学家的研究发现,尽管莎翁时代的文字与现代英语已十分接近,但是在发音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导致现代人听古英语会听出歧义或者听不懂,譬如那时sheep的读音听起来非常像shape,这两个词的意思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英语俚语的泛滥也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英语的俚语创造往往紧跟当时的社会发展,使得口语中的一些单词和短语与日常用语的含义完全不同,如果你不是生活在特定地区或者特定国家你会发现你能听懂每一个单词,但是你还是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在现代也依然严重,把美国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放在一起互相说家乡的俚语他们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美国国内的底层黑人英语与官方英语的差别之大甚至比英语和西班牙语区别还大。

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字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文字在人类文明当中一直承担着纽带的作用,保证了人们在语言上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能够沟通和互相了解,还将我们所创造的文明传承给后人,因此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自己的文字,并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