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五)

 九九吉祥 2021-10-24
图片

国医大师熊继柏


教你怎样学《黄帝内经》

往期链接: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二)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三)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四)

(接上文)

PART.4

临证运用




图片



第四点,临证运用。

我们读经典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中医之所以不倒,就是因为能看好病。但看病是一个很过硬的功夫,我们怎么才能把临床水平提高?就是学好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用以指导临床,这才是最正确的途径。有的人只想走捷径,偷学几个秘方。前些年,有些外地来的,包括国外来的等等,他们都说去熊老师那里,熊老师那里门庭若市,一定有什么秘方。我说是有秘方不错,但秘方也是在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所以我们学习经典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标榜一下你的理论如何深,不在于显示你有如何深的造诣,关键是在于用理论指导临床,这才是真正的本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临床医生来说,就应该这样。

学经典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如果你学而不用,即使你书读得再熟,背得再好,等于没背,因为你没有使用啊。书上的东西你如果不能用于指导实践,那还是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你自己的。只有在运用中,你会不断地加深认识,进一步理解,这才会成为你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理论与实践绝不要脱节。刚刚上临床,往往有这种现象,书本上的知识好像与临床上的不一致,挂不上钩。

这里一定有两个问题:一是你的带教老师有问题,二是你的知识还不能达到临床运用的水平。你不能拿来用,因为你太不熟悉了。无非就这么两个问题。

所以我一再地讲,学中医有一个“三不”基本条件:“不蠢、不懒、老师不糊涂”。

老师是什么标准?韩愈曾经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能不能传道、能不能授业、能不能解惑,这是老师的基本标准。如果一个老师这三条都不能达到,那么这是你老师的问题。医生也是有标准的,毛主席不就说过:“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你能不能救死、能不能扶伤、能不能实行人道主义,这是医生的起码标准。医生就要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老师就要能传道授业解惑。那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水平呢?就是要学理论,学以致用,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读经典,除了读懂读熟,达到融会贯通这样一个水平以外,更重要的就是临证应用。



图片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怎样临床运用。

我们先谈谈古人是怎样应用的。

《素问·热论》讲:“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这是两感于寒,危重病人。我们看看前面讲一日二日三日,三日以后“水浆不入,不知人”,他不讲三日死,而是说六日死,这中间隔了三天。所以马上提问,“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因为三阴三阳都受了病,一日太阳少阴,二日阳明太阴,三日少阳厥阴,这不是三阴三阳都受病,五脏六腑都受伤,营卫已不行了吗?而且“水浆不入”,说明胃气已败;“不知人”,说明神气已败。胃气神气都已败,这种情况还要延续三天,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个提问,是为了引出下面这样一个理论:“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之长”,长,就是主,即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之主。阳明经是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属于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灵枢·本输》中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张仲景《伤寒论》中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他说一个家字,家就绝对不是只有一个人,所以阳明病既有胃经的烦热,用白虎汤、人参白虎汤,又有大肠的腑实,用承气汤、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那我们从《伤寒论》中可以看到,《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实际上是两个部位的病:一个胃、一个肠,都属胃家。胃家这个说法来自于哪里呢?从《黄帝内经》中来的。《灵枢·本输》中就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说的就是阳明胃。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主,这是因为十二经脉的气血都来源于胃气,水谷精微都化生在胃中。故“其气血盛”,阳明经的气血是充盛的。所以即便病人三阴三阳都已经传尽了,到了第三天,已经“水浆不入,不知人”了,还要等大概三天才死亡,是等什么呢?是等阳明经的气血大概三天以后耗尽,也就是胃气耗尽。



图片



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理解得很呆板,是不是人已经昏迷不醒了,一定还要等三天才死亡呢?如果病人已经昏迷不醒了,我们当医生的去这样告诉病人家属,说不要紧,还要等三天才死,那我们就麻烦了。我们判断生死不是这样死板地来判断。

我在附一医院,一个领导找我看病,我一摸是个雀啄脉,我处方都没有开,我说真没有一点办法。雀啄脉我有什么办法呢?我是没办法了。这就是判断生死。

我还在门诊上看到一个脉微细欲绝的病人,我说你的血压是不是已经下降得不行了,他说我没量啊,我就要他赶紧测一下血压,结果是休克型血压,我给他开了大剂量的参附汤,人参30g、附子30g,还开了生脉散,麦冬30g、五味子6g,最后居然把他救活了。这就是判断生死。绝不是说病人已经昏迷了,你告诉病人说《黄帝内经》里面讲了还要等三天再死的,这就是个大笑话了。

《黄帝内经》此处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在热病中,判断一个病人的生死时,不仅仅是要判断他的神气是否消亡,更重要的是要判断他的胃气是否消亡。这就告诉我们在热病的过程中,胃气存亡是决定性的因素。那换句话讲,就是在热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胃气。



图片



我们知道,温病学家在温热病中,特别注重的是津液。

温病学家讲“救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温病学家还讲“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这些话都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一样而已。所以在温热病中特别注重救津液。

那么张仲景注不注重救津液呢?

张仲景既注重救津液,又注重救阳气,比如大热伤津伤气,脉洪大而芤的,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病,急下,少阴病,急下,这是因为邪热已乘阴,乘的什么阴啊?津液。少阴热化,为什么要用黄连阿胶汤啊?所以张仲景同样注重保存津液,而且更重要的是存阳气。例如《伤寒论》中讲六经病,三阳病是表热实证,到了三阴以后,特别是少阴病,注重温阳,附子汤、真武汤、参附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属温阳的。

所以我们读古人的书也好,我们搞临床也好,不要局限在一点上,要全面考虑,既要注意存津液,又要注意存阳气。应当注意的是,张仲景并不是只注重存阳气。如果只注重存阳气,那么我们会不会搞成这样一种风气,用附子汤成风了,谁用附子用得多,谁就是名医了?我说这是会害死很多人的。不是阳气虚的给他用附子,特别是我们国家东南部地方,温热病特别多,给你开100g附子,难道你就能好了?这是肯定不行的。

(未完待续,每周六更新)



图片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