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阅读,去回味

 新用户1348hjSc 2021-10-24


对于消遣时间而言,音乐听久了会无感(当然会有一些时候,情绪与音律完全相符、异常享受),视频看多了会头晕(不过应该是比较简单且放松的方式),运动则略显麻烦、有点动静太大的感觉。


读书则不同。只要你静得下心来,随处可读。书看久了,也会没有耐心,只想匆匆翻阅、寻求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但即便是这样,你依然有独特的体验。或许因为读书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人丰富,也让人沉淀。读罢,合上书,感叹、联想、震撼、满足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一般的放松方式则多是,繁华热闹过后,尽是虚妄与孤独。




《何谓文化》应该是去年读完的。其中的内容已经有点模糊了,如今再翻开,一些东西突然涌上心间。毕竟,自己是一个真的喜欢文化、热爱读书的人。




关于文化究竟是什么?
余秋雨先生从四个方面做了回答。

学理的回答: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生命的回答: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谢晋、黄佐临、巴金、周恩来总理、章培恒),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大地的回答:文化容易随风飘散,幸好它可以通过散布各地的文化遗址,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这些遗迹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肃穆的庙,是嶙峋的岸,需要被阐释、被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古典的回答:选了有关精神文化的古代经典读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




《行者无疆》是去年买的,无疑是喜欢上了它的名字,也习惯自诩是“行走的小喵”,大学同学直接称作“行走的打字机”。


从清明假期开始翻阅,到现在基本看完(好像没有拍照,懒得补拍了)。老实说,因为读得还不够认真,自我感觉收获还不够多。但是,却被作者余秋雨的深厚笔力震撼到了。行文简单自然,却又不时引经据典,不时对仗工整,不时富有哲思,可读性极强。这也是我同时翻看手上所有他的作品,并力求看完他的全集的原因。诚然,看完作家的全集,是对作者最大的肯定。


作者通过亲自考察,书写见闻,回顾当地历史和文化名人的方式,逐一介绍了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部分人文、风景等。




《君子之道》和以上的两本书是同时买的,今早开始品读。应该是一年来,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边读边记看似简单,推进也较慢,但是实际的效果确实非常好的。毫不夸张的说,你印象最深或者是深受启发的书一定是反复读过、记录过的书。就像修改文章最简单也很奏效的方法,就是反复通读,然而很多人却满足于匆匆忙凑够字数、然后丢出去,抱着一种不想再看的心态。


这本书直接写君子之道的只有一半的篇幅,后面是很多骗小短文,估计细读下来,会有惊喜。以“君子之道”为切入点,通过古代大家以及作者的论证,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文化自成体系的真实感。




《文化苦旅》买了起码已经有两年了,以至于我都不记得买过它了。只是偶尔提及它的时候,有几次找到了它,有几次不确定自己有。下午翻开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来晚了。




这本书依然是在行走中感受、发现、写就的,很佩服这种亲临其境的精神。或许是因为着力围绕着中华文化来写,比他其他的作品更加深入,又或者是因为直言“苦旅”、更显深刻。


看到40多页的时候,我忍不住放下笔,只是阅读。怀着今晚一定要写点什么的执念,看到60页左右,觉得应该及时打住,开始打字了。但是转念一想,不看到三位数页码就写,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


单看到敦煌、莫高窟在近代的遭遇,就已经百感交集了。很期待后面的内容,这本书值得读者那些很高的评价。希望读完、做一定的思考的之后,我能再写点读后感。




自主阅读就是这样,自由自在、时慢时快,买几本喜欢的书,了解一些不知道的人物与故事,偶尔遇见几个自己喜欢的作家,然后做出一点读完全集式的“研究”。


明天,乃至是这一年余下的时光,还是想尽可能系统地了解一下“党史”。毕竟,以相对小又感兴趣的东西为切入点,连点成线,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