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类:《散文小花》26 《故乡旧事》 9、下朱荣三件宝

 昵称蕲春县朱升 2021-10-24

散文小花

(原创作品)

朱升

散文类:《散文小花》26

    《故乡旧事》 

 9、下朱荣三件宝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下朱荣有三件宝:片柴火、清泉水、碾子米。

今天的年轻人一定不明白,这三样东西,如此地普通平常、微不足道,怎么会称为宝呢?且让我仔细道来。

旧社会,农村人没见过煤炭,更没有今天的电和煤气,人们一天三餐都得烧柴做饭,故捡柴,就是人们生活中头等重要的事情之一。

那时的农村妇女一年到头都要捡柴,有句俗话说:“八十岁的婆婆打藜蒿,一天不死要柴烧。”捡柴,是家庭主妇沉重的家务负担,也是男人们最重要的家庭责住之一。

每年冬天,一到农闲,农村的男男女女成群结队地上山捡柴。捡柴是十分辛苦的事情,笔者当年曾多次与妻子一道上山捡柴,有切身的体会。

附近己无柴可捡,连田岸的野草都像剃光头似地割得光光的,清水河与广济县的大山,便是竹瓦地区人们捡柴的主要地方。

要去捡柴,天一亮就要赶到近三十里地的大山上,人们早早地吃了早饭,三五成群,结伴同行,披星戴月地赶到目的地。

捡柴人要遵守当地的山规,不准砍树枝,只能捡松树落俗称柴毛丝儿。否则,看山人发觉了,会没收你的捡柴工具。

人们各占一片山,用柴扒子扒柴毛丝儿。到下午三、四点钟时,人们捆好柴,用冲担挑柴回家。多数人带一顿午饭到山上吃,有人仅早上饱餐一顿,下午饿着肚子。把一百多斤重的柴挑回家,捡柴的辛苦便可想而知了。

这样的捡柴要持续一个冬天,每个家庭要备足一年的柴火,农作物的秸杆,妇女们日常近处捡的柴,只能用来弥补柴火的不足。

下朱荣当年拥有竹瓦地区绝大部分山地的产权,每年开禁砍松枝、伐松树时,每家每户分的松枝,松树,家里堆满了,便堆放在屋外。人们把分得的松树锯成段,劈成片柴,当年家家户户都是大堆小堆的片柴,一年到头,做饭都是片柒火。

下朱荣的人用不着上山捡柴了,周围村子羡慕极了,所以“片柴火”就成了下朱荣的第一件宝。

解放后,下朱荣村先是与苏家圩六大队合并,分开后不几年又与竹瓦店、上朱荣三个大队合并成一个大队,几年后又分开,直到今天,下朱荣一个村子单独成为一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的变来变去,下朱荣的山越变越少,今天的苏圩六大队、童畈大队、竹瓦大队、上朱荣大队、竹瓦中学所拥有的山地,绝大部分、有的是全部,原来都是下朱荣的。

下朱荣的山地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这“片柴火”自然就没有了,下朱荣的人也加入了捡柴的大军。

直到今天,下朱荣的人还责怪当时的大队干部没用,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山让别人占去了。

说句公道话,这事不能全怪当时的干部。当年每次行政区划变更时,都是上级行政、党组织的领导出面,用行政命令来瓜分下朱荣的山地的。

竹瓦中学获得一片山地的经过,我是见证人。我是当时赤东高中竹瓦中学前身的教师,亲眼看到区党委书记出面,说是做工作,实际上是行政命令,要下朱荣干部将水流向高中的一大片山地,永久划给学校无偿使用,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生产基地,并逼着村支部书记签了协议书。如今,这份协议书仍在竹瓦中学的手里。

“清泉水”是下朱荣的第二件宝。当年的下朱荣村前有一条小河,今天人们称之为“老河”。

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从天际而来,在下朱荣村前流过,河床宽达上百米,全是沙子。

秋冬时节,河水很少,人们很容易涉水过河。春夏之交,雨水多时,河水丰盈,而暴雨之后,河水猛涨,小河淹没全部河床,奔腾咆哮,白浪涛天,壮观极了。这时人们要过河,就得弯很远的路,到三家店附近的桥上过河。不过这暴涨的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雨止了,河水就渐渐减少,要不了多久,小河又恢复了平日的宁静。

下朱荣的姑娘、媳妇都到河边洗莱、洗衣服,这清澈见底的流水,是别的村所没有的。

下朱荣饮用的水清洁卫生,享誉遐迩。人们在河边的沙质河床上挖一个大坑,俗称造浸荡,沙坑的过滤水清洁甘甜,这在当年全靠圹里的水饮用、洗衣服的农村人来说,是十分可贵的了。

每当大旱的年岁,河水断流了,一些村庄没水吃。下朱荣河边的沙坑里仍然有水,而且永不枯竭。附近没水吃的村民,都到这儿来挑水吃,下朱荣的人都以此感到自豪。

这清泉水不仅供人们饮用,大旱之年,池圹干涸,河水断流,赤地千里。下朱荣一河两岸农田里的水稻,仍青翠欲滴,人们挖一个个沙坑,靠河床深处的水,车水灌溉,就是百日大旱,也可保水稻丰收。说“清泉水”是宝贝,谁都会赞同的。

“碾子米”是下朱荣的第三件宝。旧时,人们怎样将稻谷作成米,今天的年轻人是没见过的。

首先用砻俗称砺子,用砺泥和竹木制成,今己淘汰绝迹去掉稻谷的壳粗糠头,再用吊筛今已淘汰绝迹去掉谷头子和粗糠。这时的米叫糙米,一般都不直接做饭食用,必须作成熟米精米

糙米用碓臼用巨石和木料制成,少数农村,仍留有手碓舂成熟米,这可是麻烦而又负累的体力活,一般需三人操作。两人一左一右用脚猛踩杠杆似的碓身末端,让碓嘴高高地昂起来。又迅即抬脚让碓嘴快速落下,击打碓臼中的稻米,直到把糙米舂成熟米。舂米的同时,需一人坐在碓臼旁,用碓衬木棒拨动碓臼中的米,碓嘴昂起一次,拨动一下,让米舂得均匀。

这可是十分沉重、又枯燥无味的体力劳动。一次最多能舂十来斤米,且须舂个把小时,舂米人往往得出一身臭汗。

舂好的米还要用簸箕簸去细糠,才能食用。这碗大米饭来得可不容易啊!

下朱荣那时有一个碾房,石制碾槽围成一个直径约一丈的圆周,圆心处立一木桩,连接一个可以绕木桩转动的木质长柄,长柄两端固定可以转动的石轮,转动木柄,石轮便在碾槽中周而复始地滚动。

人们将稻谷倒入碾槽,在木柄一端套上马或牛,人坐在木柄的坐位上,驱牲口沿碾槽作圆周运动,让石轮碾谷,石轮后各附有一木制帚状物,搅动碾槽中的谷物。就这样,直到磙成熟米,再用风扇扇去细糠就行了。

碾房一次可碾谷一、两百斤,把农民、特别是家庭主妇从沉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你说这“碾子米”不是宝贝么!

由于下朱荣有人人称道的三件宝,当年附近外姓的姑娘都愿意嫁到下朱荣,许多女方父母托人说媒,把女儿嫁到下朱荣。所以下朱荣那时的小伙子,只要不苕,就不着急找不到老婆。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下朱荣的三件宝失去了它们原来的价值,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消失了。

                                2015、2、8、凌晨于下朱荣

朱升2018、11、19、

蕲春县朱升


2021、10、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