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在石头上的大唐

 强哥的书屋 2021-10-25

晋祠,地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它背靠悬瓮山,前临难老泉,现存有亭台楼阁、殿堂桥榭等各式建筑百余座,宋元以来塑像二百余尊,精美碑刻四百余通,古树名木百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三十株。

晋祠是西周时唐国(后改国号为晋)的宗祠,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中国古建筑时代序列和类型序列完整的集约载体,是中华王氏和唐氏的祖祠。国务院于1961年3月公布其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晋祠星光璀璨的文化瑰宝中,可称之为晋祠的镇馆之宝的由唐太宗李世民亲书的集书法、碑刻艺术和文学等于一身的《晋祠之铭并序》碑,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仅次于《兰亭序》的文笔俱佳的书法珍品。而保存在晋祠十方奉圣禅寺中的《花严石经》(俗称《风洞石经》),是由女皇武则天亲自作序的石刻八十卷唐译《花严经》祖本,保存有大量书法风格千姿百态的唐人小楷和价值独特的佛学资料,是研究佛教传播史和文字发展史的宝贵资料。

《晋祠之铭并序》碑出现的故事要从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说起。当年,唐国公李渊率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按惯例起事前要祈求神灵保佑,于是就来到唐叔虞祠请求能暗中相助,护佑他们父子能势如破竹、马到功成。随后,李世民一马当先协助父亲如愿攻夺取长安;后经南征北战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未果,在返回长安时,曾留并州过年。正月,他携一众能臣干将来晋祠故地重游。时年已经51岁的唐太宗李世民,回忆起33年前的太原公子起兵并州,许愿唐叔虞祠前,纵横千里;而今在高句丽却无功而返,不禁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于是李世明在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正月廿六,亲书晋祠之铭并序,表达他对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晋祠山水的高度赞美和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

《晋祠之铭并序》碑立晋祠唐碑亭东侧,碑身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顶具有唐朝碑刻的典型特点:即碑顶左右各雕齐头下垂的螭(chi)首(螭,据说是一种没有角的龙,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勇猛好斗,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一对。全文1203字,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李世民提出了他晚年治国理政的主张即“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意思是说当政者如果不能亲自处理朝政就不能永久守护江山社稷,不能以德化人施行仁政就不会得到老百姓的理解支持。

其次,李世民对唐叔虞护佑晋国子民的功德和山环水绕的晋祠美景进行了高度赞美。 “承文继武,经仁伟义”盛赞唐叔虞是西周栋梁,晋国开国鼻祖。铭文中提到“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是把晋祠美景与蓬莱仙境、昆阆胜境放在同一水准相较高下,无形中给晋祠美景于非常高的赞誉!

再次,批判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以至神人共愤,四海皆怨。而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是神人共佑,众望所归,老百姓一致拥护,进而统一全国的。但有今天的宏图霸业也离不开唐叔虞的神佑。

结尾,李世民着重提到“克昌洪业,实赖神功”。意思是唐叔虞的保佑就是唐朝依天命建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为感谢神灵护佑,撰文立碑。并在铭文末尾点出“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即期望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能永续万代。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也是一位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的书法家。其亲书碑文最好的有两块,一块是碑刻已不存世的《温泉铭》,只有现保存于法国巴黎的清代敦煌发现的唐人拓本;另一块就是现存于世的唯一一通碑刻《晋祠之铭并序》。他是“书圣”王羲之的头号粉丝,身体力行,染指翰墨。他听说杭州灵隐寺辩才和尚藏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迹,于是唐太宗就安排臣子乔装礼佛,故意结交,时机成熟后巧妙取得《兰亭序》真迹。至此,唐太宗抱着《兰亭序》真迹临摹不止,就连睡觉前都要把《兰亭序》先看几遍,就连去世后还要求他的子孙把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陪葬。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俱佳,上朝治国安邦,下朝挥毫泼墨。唐碑碑文浩浩汤汤,洋洋洒洒,引古论今,纵横自如,意味隽永,铿锵上口,堪称济世定国、气贯长虹的雄文杰作。其书法艺术,笔力遒劲,神气浑伦,飘逸洒脱,亦是上品。碑文中39个风格迥异的“之”字展示了其高超的书法造诣,以至成为名垂千古的书法达人,推动书法艺术乃至整个唐代达到全面兴盛的巅峰。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多次赞美唐碑并为唐碑亭撰联,表达其对唐太宗上马平天下,握笔掌乾坤的推崇之意。同时也点明了武功出政权、文治守盛世的封建统治规律。李世民在世时,对此碑就十分珍爱,他曾将此碑拓片作为礼物赠送外国贵宾,其得意之情可想而知。

在我国浩瀚磅礴的石经遗产中,有一组历经劫难、充满传奇而又独树一帜的国宝碑刻,它就是现存于晋祠博物馆的由女皇武则天主持纂刻的《华严石经》。

说起武则天,她虽然生在唐都长安,但祖籍却是山西文水。其母杨氏非常信奉佛教,受母亲影响,她很早就对尊佛信佛崇情有了自己的看法。公元699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她大力弘传佛教,亲自作序,再请于阗国高僧翻译、著名诗人宋之问经办、书法家吕仙乔等起稿刻石,开启了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历经数载完成后置于北都晋阳,从而就有了眼下的这组《花严石经》。

先看它在我国碑刻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上的《花严经》共80卷、60余万字,乃大乘佛教(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汉传佛教)要典之一,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晋祠藏的《花严石经》共一百三十五通,多为四棱平顶,无盖无座,高低参差,形制不一。大体上每两通青石柱上分刻一卷经文的上下两部分,形成一个首尾和品相都很完整,气场和阵势都很强大的石刻群,是现存时间最久、保存品相最好、经文内容最全的唯一唐译《花严石经》祖本,堪称中华文化的经典。

再看它在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花严石经》多由当时的写经高手为之书丹,除少数几块采用隶书外,其余全是2厘米见方的小楷,密密麻麻,洋洋洒洒,风格多变,书体纷呈,功力所至,写刻双绝,堪称中华书法艺术宝库。而有趣的是,其中有武则天自造的14个以象形、会意为主且神秘费解的字,这些字既体现了武则天的治国理念,也为这些枯燥的经文和冰冷的石刻的营造了些许雅趣。

三看它悲喜交加的命运之旅。《花严石经》刻完不久便却开始了坎坷多舛的历程。先是唐武宗下诏灭佛,僧众们冒着砍头危险把它藏在风峪沟石洞中。在其闭关千载之后,又遇到了新的磨难。1940年,日本人将它盗挖出来,用草袋包裹石经要偷运回日本,后在诸多有识之士的强力交涉和努力下才得以安全转移。时来运转,福临甘至,只有到了新中国,人民政府才将它们收集、保存在晋祠奉圣寺。

碑碣嵌灵,石墨镌华。从刻制、到灭佛、到秘藏、到劫掠、到流散、到安放——《花严石经》历经多次坎坷和劫难后,被完整地保存在晋祠十方奉圣禅寺内。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石经,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蕴藏其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力量,这是一个国家上千年的兴衰沉浮,是一个民族历代人的不懈守护。新时代,我们更应以强大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把前人留下的文物瑰宝留给子孙后代,保护好人类绵延不尽的精神财富。

从公元7世纪到21世纪,历经了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晋祠之铭并序》碑和《花严石经》留下了岁月轮回的痕迹,而它散发出的文化芬芳和历史气息却历久弥新,在这墨香石刻的宝库中,以其深邃的盛唐艺术文化魅力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