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思 | 您配有立场吗?

 社会学研思 2021-10-25

开读书汇报会的时候,导师常说的话中总有那么两句话。第一句是:你们现阶段的经典阅读是为了训练思维能力,不是为了寻求真理;第二句是:你们有什么立场?你们那不是立场,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大意如此)

最近围观各种网络论争,偶尔翻看一些经典著作之外的文章,结合自己目前的经典著作阅读训练,对导师这两句话体会还真是越来越深。特别是最近,偶尔翻看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新闻议题或其他文章,对此有非常大的感触。

围观网络上的诸多讨论,其实大多说都是立场之争。许多公众号或其他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甚至是一些主流媒体或期刊杂志的长文,看似理中客的严谨论证,仔细读一下,还是预设了一个立场,有的放矢,通篇的论证都是在为自己的价值立场寻找有利的论据。

人文社科经典著作有没有这个问题,当然有,甚至有时候更为隐蔽。不然怎么会有大量的学者反思“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为什么介乎“科学”与“人文”或“艺术”之间的人文社科专业经常容易陷入此一尴尬境地、为什么韦伯等人主张社会科学在研究中要秉持“价值中立”,其本人的学术立场和学术实践的关系又引发诸多争论。

但是读经典著作有个好处,那就是大多数学者毕竟还都是经典大家,其论证是非常严谨的。对其立场的辨析与批判也可以从其一系列著作以及其他著作的阅读中得以进行,并可以将之置放于历史与现实背景中,对其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大多数经典著作都可以采取两种批判性视角进行阅读,一是“内部批判”视角,简单说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其论证进行复盘,寻找其论证的逻辑漏洞,进而对其理论进行修补或批判;二是“外部批判”视角,即对其理论预设有较为深刻的洞见,从根本上否证其理论预设,亦即“釜底抽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批判视角的运用都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与深入的文本内容分析之上。

另一方面,经典阅读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经验世界。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经典阅读训练、没有较强的社科思维能力训练与方法的吸收、没有将这些训练与田野训练结合起来,并且时刻保持反思性心态,又何谈持有哪种立场,更谈何立场之争呢?

反正我个人觉得自己训练了两年多之后,水平还是远远不够,因此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目前这水平不配有立场也不能有立场。遑论参与一些立场之争了。标题“您配有立场吗?”不是针对任何一位读者朋友,仅是自己对自己时常进行的“灵魂拷问”。至于今后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如何面对与处理“价值立场”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灵魂拷问”也是:您现在配考虑这个问题吗?


你要问我究竟有没有什么基本的立场。那我只能说,年轻人,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