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简简单单的课 做实实在在的人 山东省临沂临港团林中心小学 孙丽华 五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论坛,五天的学习生活,让我真真切切地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名师的教学艺术,有过豁然开朗,也有过耳目一新。期间,贾志敏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贾老师是全国知名语文教师和教育专家,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和他的事迹,但真正到现场聆听他的讲课却还是第一次。 他就站在学生中间,75岁的高龄,两鬓斑白,脊背微驼,但依然神采奕奕,哪有得过大病的样子。当陶继新老师宣布上课开始时,学生向老师鞠躬问好,贾老师回应学生的是近乎90度的鞠躬,这就是尊重,哪怕是面对可以做孙子、孙女的孩子们,课堂是双方的,教和学是对等的,没有平等就没有语文教学。可生活中有多少教师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和学生平等对话?贾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实实在在。 但贾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原生态课堂,简简单单,而语文教学的意旨无不落到实处。 贾老师执教的是《母亲的鼓励》一课: 简简单单的教具 一本教材,几只粉笔,一块黑板,这就是贾老师上课的全部家当。回想我在听公开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者一会儿让学生欣赏动画,一会儿做游戏,投影仪、多媒体……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耳目的满足却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如果课堂上老师每一环节都流于形式,那么何来“提高语文素养”之说,更不用谈“育人”了。贾老师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而且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都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情感的收获。 简简单单的板书 课前,贾老师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抄写了9个词语:羡慕、黯淡、凝聚、按捺、好动、妈妈、破天荒、两鬓斑白、悲喜交集。还给“羡”等9个字注上拼音。这种很多人不屑一顾的识字学词法,简单中透着大智慧,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平平淡淡也是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之后,贾老师手工画了一张表格,比课后的表格多了“高中”这一行。回想我们的公开课课堂,词语句子用精美的PPT呈现,笔顺展示甚至用上了看似生动无比的flash课件。可是我们孩子却写不好字,甚至错别字频出。殊不知,课堂上,教师笔下流淌出的一手好字,无形中感染着学生,激发起他们写好字的愿望。所以,教师认认真真的板书,少一点花架子,多一点扎扎实实,这才会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简简单单的导入 听过一些讲课比赛,选手们往往为了设计一个精彩的导入而煞费苦心,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感染评委,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反而起了“喧宾夺主”的作用。 贾老师的课堂导入虽简单却不失精彩。在和孩子们简单后交流后,找到两个写字好的孩子,请第一个孩子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名字——母亲”,第二个孩子写“人与人交往时最需要的手段——鼓励”,在孩子板书这两个词语的同时,贾老即时给予点评,然后在两个词之间添了一个“的”字,“母亲的鼓励”,课题就出来了,简单而又深刻。也为全文的学习定下感情基调,还强调了写字的重要性。这样“开门见山”式的简单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正遵循了为学习主题服务的宗旨。 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 贾老师这节课依然沿袭了真语文的精髓,从听、说、读、写入手,指导学生听清意、说好话、读好书、写好字。课堂上,贾老师训练学生读好每一段话,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语,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指导。贾老师还亲身示范,只见他把老花镜拿下,课本离眼睛很近很近,让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好心疼。这样一位老者,睁大眼睛找寻该读的段落,只是为了眼前的孩子。练习用一段话复述内容,补写高中时母亲的鼓励,回忆自己得到的鼓励,写一句真诚的话等教学环节,将语文课标对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在一节课内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学流程简单而清晰,听说读写都得到扎实训练。他的一切着力点全在学生身上,教学过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很合乎学生的胃口,学生“吃”的轻松,“吃”的满意。贾老师的课让我不禁释然了:原来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简简单单的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到了“读得真不错!”“这句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真好!看来,要想读得比你好,那是很困难的了。”“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读得好极了,就是应该这样读!”“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你是读得最好的,你是变化最大的,你是第三名,三个人中第三名。”这些简短的富有贾氏风格课堂点评,尽管简短却不失生动、真实、幽默,学生听到这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评价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实实在在的贾志敏老师 这堂课最震撼我的是临近结束,贾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也得到过别人的鼓励。4年前,一次体检后,医生告诉我:“你患的是癌症。”我一下子感到五雷轰顶——我不想活了。医生鼓励我,“贾老师,这病不可怕,第一要乐观,第二遵医嘱,第三要锻炼,你活5年10年都没问题。”才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子也鼓励我,他每天晚上都打来电话,“爷爷,今天我又帮助了一个同学。”“爷爷,我数学得了一百分,老师表扬了我!”……每当听到好消息,我就高兴。第三个鼓励我的是张老师,他得知我生病了,特地从杭州赶到我家。我说:“很对不起,我以后不能去杭州上课了。”张老师鼓励我,说:“杭州的老师、杭州的小朋友都等着你给他们上课呢!”听了张老师的话,我坚持再坚持。我这一坚持,就过去了4年…… 贾老师的话,震撼着在座的老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鼓励带给贾老师的力量。之后,学生们交流自己得到别人鼓励的故事,情绪也变得十分激动,将“鼓励”这两个字的重要性体会得深刻、到位。 教学改革年年喊,语文教学喊得最响,都改了这么多年也没个结果,殊不知贾志敏老师最原生态的教学就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其实我们要改的不是课堂,而应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的心态。 我一直在想:贾老师的课堂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教什么”“怎样教”,他留给我们更为宝贵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语文课堂痴心不改,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我们临港这方热土上,又有多少如黄牛般不辞劳苦的老教师们,他们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敬业态度令人钦佩,但是又有多少老教师能真正的做到像贾老师一样在用“心”上课?所以无论年老,抑或年轻,我们都应该像贾老师一样先做人,再做事。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心里始终念着学生,才有了如此真切自然的原生态课堂!衷心的期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像贾志敏老师一样——上简简单单的课,做实实在在的人。 02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山东省济南市北坦小学 孙爱娜 《母亲的鼓励》,一个我很喜欢的小故事。尽管已无数次看到,但每次读完仍会泪湿眼眶。可是,如果我做执教老师,却一定不会碰触这篇文章——它的“情”太浓了,反倒让我不知怎么弹拨学生的心弦;它的“言”太淡了,因而让我苦寻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带着无限的期待与激动,我走入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堂,感受着语文之美,更接受着灵魂的洗礼。 一、平实之中蕴深情 上课伊始,贾老师请学生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名字——母亲,写人与人之间交往时最需要的手段——鼓励;巧引课题,贾老师与孩子们交流赞颂母亲的话,同讲关于母爱的故事;激情诵读,贾老师带领孩子们一次次大声而深情地呼唤“妈妈”;填写表格,贾老师要求孩子潜心入文,内化母亲的每一句话;续写补白,贾老师指导孩子设身处地,写出母亲在高中家长会后给儿子的鼓励;临近下课,贾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于“鼓励”的故事…… 贾老师课堂上的“情”不爆发于某个高潮环节,而是暖暖地弥散于整节课,因此更能净化人的心灵;贾老师课堂上的“情”不依赖于伤感音乐的煽动,不依赖于各式图片的刺激,而是淡淡地渗透于听、说、读、写,因此更显丰厚和扎实;贾老师课堂上的“情”不附着于那些动人的语言,而是默默地落实在严谨认真的指导和一丝不苟的要求中,因此真的能发乎学生,实现“共鸣”。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上该有的“情”,它如盘山路旁静静流淌的溪流,隐于明艳的风景之中,不张扬、不霸道、不独断,却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二、细微之处见精神 邀请学生上台板书,并评价书写的笔顺和字的结构;用三问三答来巩固多音字“好”的意思;指名解词,并引导区分最常见的“母亲”和“妈妈”的不同用法;用出色的范读纠正学生的拿腔拿调、消除学生的“放不开”,用相机的评价教给学生陈述和语言的不同读法;在课时过半,仍然不放过“按捺nài”这样小小的读音错误;在学生回答不到位时,果断地提出他们的不足…… 这些都是课标中一再要求我们做的,却是我们在自己的公开课上断然不敢做的。学生板书,会不会耽误时间?关注字词,会不会显得拖沓?纠正错误,会不会削弱情感?指出不足,会不会挫伤自尊?因为“功利”,我们总担心自己的课不够精彩,总忧虑自己的素养无法卖弄,总考虑听课的老师有何感受,却从不会想孩子们跟自己学这四十分钟到底能收获多少。 而贾老师心里装的只有孩子,让学生写得漂亮、说得规范、读得精彩、听得认真、学的得法是贾老师整节课都在努力的,是他于每个细微之处都在落实的。贾老师的课堂,因了这份纯粹的“生本”而格外感人。 反反复复翻看着自己的听课笔记,贾老师的课上有着太多太多的精妙,愚钝的我却不知如何言状;一遍一遍回想着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贾老师的“课品”和“人品”给我太多太多的感动,拙劣的文笔却无法娓娓述清。我想,自己唯一能做的是牢牢记住:这样的“平实”就是语文的“道”,是我们每个人在每节课都必须守住的;这些的“细微”就是语文的“法”,是我们每一天给每个孩子都应当传递的。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王安石的那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始终萦绕心头。我想贾老师那份蕴于寻常中的奇崛,当是我们一生都要艰辛追寻的。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