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雅又优美的石鼓文无愧于“石刻之祖”的称谓

 百麦阁主 2021-10-25

虽然早知石鼓文是中国的“石刻之祖”,虽然早知它们就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虽然早知它们是“书家第一法则”,虽然早知吴昌硕因习石鼓文而成一代宗师,虽然我也去过故宫博物院多次,但都没有看到它们的尊容。

当我今天走进宁寿宫看到它们时,难掩心中的激动。我盯着每一块石仔细看,想参透其中的奥秘,尽管有些已斑驳的难以看清一字。

每块石的后面都有它们的拓片,那方正丰厚,匀称适中的字形,用笔起止,促长伸短的笔划,宛如优雅的舞者,举手投足都那么到位,又那么有味道。让那着附着对照的楷书显得无比生硬,又无比的稚嫩。

书法史家认为,篆书起源于西周末年,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并以之统一全国实行“书同文”,后逐渐向分书过渡。而周秦汉的篆书又有不同,书法史家将东周时的篆书称为大篆或籀文,把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篆书称为小篆,而汉代的篆书称为汉篆。

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摈弃了金文中某些肥笔带有的“画成其物”的描绘性质,强调了运笔的节奏韵律,在线条形态的秩序中强化书写性,这也是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重要特征。

石鼓文的内容是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因此又被称为“猎碣”。十只石鼓除“乍原”石有残缺外,均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由十块坚硬的花岗岩凿刻而成。

石鼓可以说是李世民的祥瑞之物。古代帝王,特别是改朝换代的新君,都会人为地造出一些祥瑞之物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公元627年,李世民正式登基改年号为“贞观”,不久,在陕西凤翔县就发现了十个鼓形的石头,上面刻满了文字,这就是“石鼓文”。虽说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家都对它的书法艺术大加称赞,可无奈唐太宗当年只醉心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没有太关注它。它们也只是被迁入了凤翔县的孔庙而已。

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

石鼓与《千里江山图》和各种釉彩大瓶一起作为故宫博物馆推选的三件国宝之一,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宁寿宫内。如果您对它感兴趣,可以到这里一睹它的真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