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1-10-26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孤苦落寞心,壮志难酬人

    说起这柳宗元大概是人尽皆知,现在的孩童也定是能背诵他那千古诗句《江雪》的。看万径千山,人烟稀绝,一叶孤舟,蓑衣戴笠,垂垂老翁,独钓江雪。这钓的哪是鱼噢,在一片苍茫地寒冷中,他钓的是孤独,钓的是寂寞,而这位白发老翁正是柳宗元自己。

    对一般人而言,对柳宗元的认知是停留在文学家层面上的,他位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个自然是没问题的;其实他身上还应该有其它标签,他是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在中唐历史上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是一位有相当影响的人物。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21岁便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样书郎。后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被任命为蓝田尉。及调任长安,因同王叔文等人政见一致,在王的提拔下,任礼部员外郎。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然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贬为柳州刺史,47岁时因病在柳州逝世。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已经不记得他这《江雪》是何时背得的,但他的那些游记则是很后来才有幸读到,而他的贬谪之路则是通过那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才知道的。

    河东柳家,那可以传承了数百年的名门望族,但是,到柳宗元这个时候,家道早已败落,往日风光不在,“五、六世以来,无为朝士者”,加上战乱频仍,柳氏一家更是朝不保夕,饱尝战乱之苦。

    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尽管少年时柳宗元的日子过得很苦,但到底是书香门第,母亲卢氏更是出身望族。年幼的柳宗元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年仅四岁,就能背诵母亲教的诗词歌赋。

    天赋好,又用功,想不成神童都不行,渐渐名声远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年青青地就在万人海选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又直接被授官,那真可谓是,春风得意。接下来又娶了京兆尹的女儿为妻,也就是当时的长安市长千金,两人感情甚好,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柳宗元俨然人生赢家。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这一时期是柳宗元最顺畅的时候,在他31岁时,就被拔为监察御史里行,这个官职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监察御史,那是国之重臣,如他这样年轻之人是不太可能得到的,所以才加了个“里行”,也就是资历浅的御史。

    他同当时力主改革的王叔文志趣相投,王也很是看得起柳宗元的才干,在着手改革前夕,将柳宗元擢拔为礼部员外郎,作为缓和官僚反弹之手段。这时的柳宗元也算是进入了权力中心,满腔抱负,施展在即。

    改革大刀阔斧,轰轰烈烈,以王叔文为首的一帮热血之人似乎要将所有的弊政割除,他们削权罢黜,贬斥贪吏,整顿税收,可谓轰轰烈烈。可两千多年来的王朝史无数次证明,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弊病:热血有余,政治敏感不足。

    果然,由于涉及面太宽,满朝文武无不受其波及,大权在握的宦官们又岂肯罢休,他们迫顺宗禅让,拥立宪宗继位,于是,这场被称作“永贞革新”的改革仅维持了146天便宣告失败,主要人物非死即贬,柳宗元被贬去了湖南永州,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对他被贬以前的状况有过很精彩的描述,文中写道:“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足见柳宗元当时的影响和风采。

    柳宗元在而立之年遭受到如此沉重地打击,落魄离场,他带着老母亲和两个妹妹去了永州,从此前程暗淡,踏上了悲催之路。一股颓丧的情绪始终贯穿着他贬谪之后的人生。

    从后来的结果看,柳宗元的政治生命也随着这场改革的失败而终结,从他身上是最能体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柳宗元也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因为在此之前,他的作品不但数量少,而且也乏善可陈。

    柳宗元被贬后的职务是永州司马,对司马这个职务大家听得很耳熟了,最著名的便是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它是个闲职,也是一个很低级的职务了。唐时被贬京官一般都是被贬为司马,没有实权,只领俸禄,每天都是游山玩水的,很是悠闲。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这样的司马在地方的地位很特殊,一般情况下,官员们是不会跟他们交往的,因为他们的身份毕竟是罪臣,如果交往了,被人抓到把柄,有可能会被罢职;反过来,这些司马也很有可能随时还会回到京城做官,所以对这样的人,打压不行巴结不能,只能敬而远之。

    作为闲官,柳宗元当然只能寄情山水,这也是古代文人一贯的情感宣泄的方式。于是,我们有了他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诗文。

    柳宗元去永州,真是永州人民的福祉,他简直就是去为永州代言去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甚至连名字都木有的小山小水,在他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比起李白那“一生好入名山游”,柳宗元也在这无名之地,寻觅到了契合了他孤独和颓丧心情的幽寂。

    愚溪、西山、小石潭,柳宗元穿行其间,用如椽之笔将眼前小景精雕细刻,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真是让人神往;诡石、怪木、奇卉、美竹,美不胜收。故《旧唐书》说,柳宗元“下笔构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柳宗元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艺术写照,物我和谐,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交响华章。

    身迁万里,茕茕孤立,柳宗元一直处于悲愤、孤独、忧郁、痛苦之中。正是在这永州,他写下了《江雪》,这诗意可以说是在中国画中最具意象的名作,反映了失意文人高洁自守的情操,但其中让我们更多感受到的,却是那内心深处的惆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里是一个孤独寂寞冷的世界,满是虚无,一片死寂。在这个世界里呆着的是一个孤独的蓑笠老头,他钓的不是鱼,而是寒彻肌骨的冰雪!钓的是满满的寂寞和孤独!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柳宗元在永州呆了整整十年,人生最好的时光便消磨在此了,后来遇大赦回过京城,没想到等待他的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权力斗争,还未站稳脚跟,无端又被打发到遥远的柳州,一个在当时属百越蛮夷的地方。

    不过这次同上次的贬谪不同,他只是被赶出朝廷,去了个遥远的地方而已,他去担任了刺史一职,这怎么说也是个实职,也属一方土地了哈。于是,他在柳州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意念,针对当地尚未开化之风气,做了很多利民之事。

    柳宗元在任期间,改变当地的杀牲畜祀鬼的陋习,有病就求医问药,引导百姓开凿水井,兴办教育,广种柑橘和柳树,仅四年时间,使柳州面貌大为改观,更对柳州后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扎下了深厚根基,可谓政绩卓著,功不可没。

    柳宗元远在边地,虽然勤勤恳恳地为民造福,但却感到了更加地孤独。在这儿,他写下了著名的诗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此诗是寄赠包括刘禹锡在内的四位共患难的朋友,而今天各一方, “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他把这种情绪借着飘摇的风雨发挥到极致,如于丹所说这首诗是“拥有强大的气魄,是柳宗元辽阔哀愁的体现”。

    其实在永州十年,柳宗元早已心死,他把自己称作“孤臣”,一个被遗忘的迁客,仕途无望,报国远门,一片地凄凉。渐渐他的诗作中便隐隐地透着丝丝的禅意,几乎看不见人间烟火气了。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这首《渔翁》,让我们看见跌落进山水清幽的胜境中。浑身塞满了“骚怨”的柳宗元,心中已含有陶渊明式的淡远清远。可是,他终究不是苏东坡,一路被贬,一路洒脱豁达;他也不刘禹锡,乐观豪放,笑对人生苦难。

    即便身处山山水水之中,他放不下的依旧是自己,看见的也依旧是万古寂寞心。而大赦后的进京给他带来了希望,但随着希望的破灭,他重新跌回谷底,于是才有了在柳州那样深深地孤寂。他在柳州呆了四年后辞世,年仅47岁。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六百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命运以痛吻我,我报人间以歌。纵观柳宗元一生,其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这个曾经以文采惊动了半个长安的人,因卷入政治旋窝而遭到挫折,并一折不起,白云苍狗,世事无常,他因为被贬而享尽孤独,政治上的一直处于失意中。然而,孤独的柳宗元却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我们今天在享受他给我们带来的文学享受的同时,心中必定会高喊一声,柳侯千古!

柳宗元:孤寂了一生的落寞文人

    提起柳宗元,朋友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千万孤独”,还是《扑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的心忧天下?一千两百多年前的某个夏天,在时属南荒边地的广西柳州,天空阴云密布,旷野暴雨打墙,刚刚到任的刺史大人登上城楼,远望岭南千里山川,胸中块垒浇筑愈盛,有感于自己数十年来的不平际遇,挥毫写下此诗: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那时的百越之地远未开发,本是一片莽苍葳蕤、蕴含生机的自然之境,作者的诗中,尽管“惊风乱飐”“密雨斜侵”,但我们感受到的却仿佛是一幅黯淡沉郁、顿挫凝滞的黑白照片,生命荒远之感久久不能释怀。刺史的名字叫柳宗元,他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荒远离心的状态;一生所做之事,也可用向心用力来总结概括。从实现理想的角度而言,命运有时更像是一台功率巨大的离心机,在无情的旋转运动中把我们甩向边缘,而要想不被彻底抛入深渊,努力向心而行是唯一的选择。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柳氏一门祖籍蒲州解县,旧属河东郡辖地。尽管祖上历代游宦,早离故籍,甚至连祖坟都已迁到长安万年县内,但与人结交时,柳宗元还是喜欢自称“河东解人”,这也是其后世称为“柳河东”的来源。

    有人推测说,柳宗元可能从未回过故乡,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终其一生以河东柳氏宗族为荣,也因此播下了达济苍生、光耀门楣的理想种子。柳氏一族自北朝以来,“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入唐后,作为“关陇集团”一员延续了显赫地位,且跻身于权臣贵戚一流。但后来因卷入高宗王皇后被废一事,遭武则天打击治罪,沦为一般官僚地主家庭。安史乱起,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刚入仕就带领家人辗转避难,生计艰难困窘,也更加远离政治中心,仕途波折困顿。但柳父性格刚直,身负政能文才,又怀济世之志,交友很广,时名甚高。从他的身上,柳宗元看到的不仅是对腐败黑暗的政治现实的悲愤鸣放,更有坚持探索以文正道、救时济世之路的亲身作为。为人子者,最大的孝义莫过于接过父辈的旗帜,并继续前行下去。

    柳宗元少时身处动乱,不同于当时官僚地主子弟那样凭父荫进官学,靠着“乡闾家塾,考厉志业”,加之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接触,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锻炼出杰出的文才,形成了勇于进取、善于思索、孜孜求道的宝贵品格。在家族长辈的指引下,先后游历江陵、邠州等地,对唐王朝的内陆和边防现状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从政经国、澄清世事的理想抱负。贞元九年二月,柳宗元及进士第,同榜中有他此后一生在精神与事业上的双重挚交刘禹锡。三个月后,柳父在长安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尽管未来不可知,但作为父亲,离世之时,对儿子的人生必然寄托了无限的期许与祝福。有些人,开局不久就是高光时刻,但怕的恰是昙花一现,落寞得也快。对青年柳宗元来说,王叔文是赏识自己文才的伯乐,更是他在朝堂政治上的引路人,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柳宗元的内心始终对他充满感激。通过拥立顺宗李诵继位,王叔文执政集团正式上台,以“二王八司马”为骨干,开启了中唐时期著名的永贞革新。由蓝田尉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柳宗元很珍惜这一进入中枢、参画机要的机会,这也是他一生中距离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政治抱负最近的一次,所以,他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改革斗争的激流之中。

    激流之险,不仅是发展之快,更在于变幻莫测。不到五个月时间,顺宗病体难支,太子李纯承继大统,尊李诵为太上皇,标志着改革事业彻底破产。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前朝改革派的彻底清算打击。三十三岁的柳宗元,由此踏上余生流贬之路,离开了政治斗争的中心漩涡,被迫走到了田夫野老、谪吏流人身边。对不起,父亲,还是让你失望了,我将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在灞桥回望长安城的那一刻,柳宗元越发地想念父亲,他不知道自己这一生还能否归来。

守先圣之道,不更乎其内

    蛮荒的湖南永州,为柳宗元展开一片新天地,推动着他的思想与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境界。现实残酷,似乎没有出路。待罪荒僻,老母病逝,苦闷孤囚。煎熬过后,柳宗元开始劝自己,心志还在,行囊中的笔墨还在,能做的事还有很多。每天醒来,作为“闲员”的他,总要在心里提醒自己一遍。感到烦闷,那就出去走一走好了,永州有的是好山水,多的是可以交心的百姓。当然,那时的山水虽好,可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扎扎耒耜声,飞飞来乌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以长,世世还复然。

    抛弃了官身桎梏的柳宗元发现,自己向往的田园诗般的务农生活与农民在严重剥削压榨下的劳动生活完全两样,这里的农民吃着粗劣饭食,鸡鸣即出,戴月而归,官府还时常催缴徭役,只能竭尽一生维持艰苦生活,最可悲的是子孙后代还要继续这种牛马生活。看清了这些,柳宗元的感情极其沉痛,他强忍着去捕捉那些反映生活本质、折射人性光辉的动人细节,并把自己的热烈感情灌注其中,在创造出一幅幅极其朴素却又惊心动魄的艺术画面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将杂文这一文体推上了古典文学发展的新高峰。

    生活在封建时代大背景下的柳宗元,以杂文敲响警世之钟,就已经做到了远超同时代,引领后来人。《捕蛇者说》这篇古文至今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夸张的铺陈描写,只用平实的家常口述。蒋氏三代以贡毒蛇代输赋役,捕蛇数十载,几次险遭丧身之害,柳宗元听后实在于心不忍,当他表示要向地方官说情使其用平常纳赋代替捕蛇之役时,蒋氏却在涕泪交零中断然表示拒绝:就算被蛇毒死,也比我的乡亲们活得更久,所以不能替换。

    那一刻,柳宗元惊呆了,无语的表情下覆盖着的是崩溃的内心。高居庙堂,施政划策,如何能真正理解孔子发出的“苛政猛于虎也”的慨叹。就算此时难有作为,但写下此文,也一定要让“观人风者得焉”。这,不就是自己的初心、先圣的大道么?十年间,走遍了永州山川草木,看遍了社会民生疾苦,用手中的一支狼毫笔,柳宗元与同时期的韩愈一道,正在推开一扇跨越唐宋、光耀后世的古文革新大门。那时的他只是觉得,自己在以文宏道的这条路上,走得越发坚定了。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长安人送游子远行安西,总喜欢吟唱“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在他们的心中,却很难记起贬谪到南荒的一众“罪官”。朝廷早已经把自己忘了吧,夜深人静之时,柳宗元总也抑制不住自己对长安的思念。世事万幸有转机,元和十年的早春二月,皇帝的一封特旨破天荒般降到永州,征召他重返京城。柳宗元觉得,自己“起复为人”的机会终于来了。满怀欢欣,车马又到了长安灞桥,难免忆起当年被贬出京时的情景。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心中喜悦难以言表,终于又可以重申抱负了,有了永州十年的积淀,他相信这次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然而,朝廷还是那个朝廷,对改革派深为忌惮的政敌们还是不肯放过,新的打击与迫害接踵而至。他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二月回到长安,不到一月时间,就于三月十四日当天,一同被遣出做远州刺史。表面上看,官位晋升了,实际上是离核心更远了。

    柳宗元被任命到更加辽远荒僻的柳州,好友刘禹锡则要去播州做刺史。唐宋时官员赴任多携家眷,刘禹锡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播州路途崎岖、遥远荒凉,老人家要是跟着去,一路颠沛,路上安危实难估测。一想到这里,不待和刘禹锡商量,他已准备上疏,请求对调任职。如同鲁迅与瞿秋白的友情一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相同的命运早已把他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刘柳不分家,柳宗元死后,就是刘禹锡站出来为其整理遗稿,编撰《河东先生集》。

    后来,在御史中丞裴度的劝说下,皇帝改任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仍赴任柳州。在柳州,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四年。既为一州刺史,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总可以做一些实实在在有益民生的事。他这么想,也是这样做的。

    唐时的岭南地区,奴婢买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官府和豪绅蓄奴成风,除罪犯外,很多贫苦人为了活命,被逼无奈只能卖儿卖女。柳宗元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很多人读过他写的《童区寄传》,文中歌颂了一个与掠卖奴隶的强盗机智勇敢做斗争的英雄少年。

    在柳州,为了防止百姓因无法偿还高利贷而被迫卖身,他专门作出规定:为奴者以自身劳役报酬抵消债款,偿清后即自动解除奴役关系。这让许多人重获自由新生。韩愈对他的这种办法大加赞叹,在做袁州刺史的时候,也采取过类似办法。既姓柳,更爱柳。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他又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发展生产,而且亲自动手,带头参加劳动。开荒地,种柑橘,植药材,打水井,如同今日的下乡扶贫干部一般,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德政,让“柳民既皆悦喜”。当然,他也时刻不忘普及文化,以文章教授后学,在偏远的柳州大修孔子庙。

    有人说,这个时期的柳宗元在思想上的斗争性衰退了,但谁又能否认做一个“补偏救弊”的“循吏”不是为了向理想更靠近一步呢?一个封建官僚,能在艰苦的境遇中实干之举不断、救世济民之志不衰,遗惠一方,纵死而无憾。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开启了他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活。当时的永州远不如今天,毕竟属于蛮荒之地,地广人稀,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永州的十年,柳宗元每天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可谓是伤心欲绝,但是又无能为力,一个被贬之人,总能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为此在柳宗元留下了很多凄美的感伤之作,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江雪》一诗,这首诗被称为最孤独的一首唐诗,无论你怎么解读,从中都能够感受到那种孤独之感。

    十年之后柳宗元被召回长安,唐宪宗或许是出于同情,又或者是觉得十年了,柳宗元可能已经听话了。听到可以回长安的消息,柳宗元喜极而泣,连夜收拾行装匆匆上路。经过了十年的被贬的生活,柳宗元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变得更加沉稳,所以到达回到长安之后,处处小心谨慎。可是他的好友刘禹锡就不一样,同样从被贬之地的湖南郎州(常德市)回长安后,与朋友去郊外的玄都观游玩,写下《游玄都观》一诗,用一种充满讽刺的口吻嘲笑了当时的权贵。

    刘禹锡无非就是诉苦,他也是被贬到湖南,在那里同样生活了十年,所以一有机会,他就要发泄。可是他的诗作,给予那些刚刚召回到长安的人带来了灾难,再一次被贬。此次柳宗元被贬到更加偏远的广西柳州,刘禹锡去了岭南(广东省连州市),人生再次陷入绝境。

    柳宗元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所以他更加的伤感,也更加的孤独,在柳州期间,他的诗歌很明显文风发生了变化,从永州到柳州,那是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柳宗元的被贬其实无非就是由于参与了“永贞革新”,年轻时的柳宗元风度翩翩,文章又写得好,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偶像,当他去到长安结识了刘禹锡等人,几个人充满理想,于是加入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致力于改革变法,希望以此来重振大唐,可是他们的改革并没有成功,最终招来了祸端。

    柳州是柳宗元最后的归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机会回到长安,从被贬之日起,他就一直郁郁寡欢,写下过很多的充满了孤独的感伤之作,其中这首《独觉》便是那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整首诗也是凄美感人,每一句都有着淡淡的忧伤,完全可以与《江雪》相媲美,同样充满了孤独。

《独觉》

唐代:柳宗元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

    起句就表达出了一种忧愁之感,清晨醒来后,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看上去朦朦胧胧,看到那小雨瞬间充满了忧愁。到了第三四句,又是写了内心的变化,由于我长年来一直被贬到外地,不仅伤身还伤心,现在我已经老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每天都活得很痛苦,一件一件的琐事,一直困扰着我。最后两句可谓是千古名言,“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我空有一身的才华,有出将入相的本事,可是却生活在这么一个地方,从古至今有才华的人,最终希望都会落空。

    柳宗元在柳州的生活同样悲苦,而且由于他常年郁郁寡欢,在公元819年因病逝世,时年46岁,放在今天可以说是正当年,可是柳宗元由于吃过了太多的苦,受过了太多的罪,最终永远地留在了柳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回到长安,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而在这首《独觉》一诗中,他所表达出来的悲苦,还有那份孤独,那也是很感人。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四十七岁的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不能否认,柳宗元的一生,终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甚至没能实现返回家乡的愿望。换句话说,他始终没有摆脱“边缘人”这个角色。

    但,谁又能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呢?看到的、记住的并怀念的,更多的是一个朝着心中信仰而不懈奋斗者的身影。造化弄人,也许命运更偏爱制造悲剧,但悲中蕴喜,未来总有光亮可见。我们踟蹰辛苦一生,就算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大可不必遗憾,因为已经活成了最好的自己。谨守初心,向心而行,你我就都身在宇宙中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