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钱、权、情和血缘关系!(血未必浓于水)

 阿蒲2017 2021-10-26

所谓血浓于水,大意是血缘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强的纽带。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是强调“血浓于水”的重要性。

比如在古代,人们十分强调人丁兴旺,因为人多确实意味着力量大。就算是到了现代,人们也很看重家族的作用。

在中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国天下,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对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要理解这点,我们必须从钱、权、情和血缘关系四个方面来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真理。

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流,农民基本是被束缚在田地上,因为父亲是主要劳动力,或者说田地的所有权归于父亲,那么父亲就自然掌握粮食等物质财富的分配权。

其实不只是在中国,在其他国家,男人在家庭中也是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关于“父权”,有这样一个解释:

在罗马的家庭法中,指父亲对其子女,对其男系中的较远的后裔以及对收养到家庭中来的人所行使的权力。

我们看《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就能感受到这点。父亲之于家庭,确实是跟天一样。

家庭再往上,就是家族。如今在农村仍然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意思是只要是一个高祖之下,就都是亲戚——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己。

五服之内,因为有血缘关系,所以不能通婚。一般婚丧嫁娶,都是五服之内的亲戚参加。

在五服之上,还有九族的说法——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比如古代刑法最吓人的一条就叫“诛九族”,等于是斩草除根,断了血脉传承。

我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农村的“族长”都还有很大的权威,家族成员对其都很尊敬。

但到了九十年代,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

因为,农村的年轻人大多是外出打工,等于是脱离了土地的束缚。

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了经济自主权,虽然那个年代打工特别苦,但随着他们带着从外地打工赚来的钱回家,买摩托车,盖房子……就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外出,随之带来的就是父权、家族权威的破产化。

然后,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就变得回归到了血缘关系本身,更注重彼此情感的亲疏远近。

再然后,随着时代发展,随着城镇化的演进,很多年轻人几乎是彻底脱离了农村,在城市里买房,变成了“城里人”。

等这代年轻人的后代长大,他们就基本是没有了农村的烙印了。比如一些80后或90后还留着老家的房子和记忆,但00后们则根本是换了新的环境了。

宏观一点说,古代的社会运作机制决定了“父权”是主流。有个说法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各个朝代也是以孝治国,强调孝道。

这背后主要是因为这样有利于王朝的统治,在没有火车、电话、公路和互联网的年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最稳定最低成本的治理理念。

比如君父这个词,就是中国孝文化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父子像君臣一样是上下级关系)。

但时代变了,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影响之下,现代社会的年轻人都有了更多的独立、自主和选择权。

如果一个年轻人找女朋友时候,还要求女方“三从四德”,那他活该没有老婆。新时代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男女平等有了物质基础),很多女性的赚钱能力和社会地位都高于男性,她们的话语权自然是增加了。

不只是男女之间,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也都有了新的变化,甚至有人说血缘关系已经破产。

为什么呢?

主要是社会环境变了,这是个体崛起的时代,年轻人不依靠父母、家庭和亲戚就能独立生活,甚至是能生活得更好。那他们为什么还像过去的人们一样“恋家”呢?

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发展,现在的人们更注重价值观的一致和精神的同频,他们喜欢三观一致的“同类人”。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代沟,亲戚之间有价值观的差别。在价值观和利益的影响下,在一些地方,父子成仇、兄弟反目、亲戚陌路的情况,比比皆是。另外还有嫉妒、势利的影响,亲戚中“恨人有笑人无”的例子,也是常见。其实,血未必浓于水。

最后,我认为,以后“家”必然是以小家庭为主,家人之间也是以情为核心,父母同孩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家庭的温暖,单纯美好的亲情将成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重要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