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宜兴陪伴你的第2815天 了解一个城市,就要去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如果不了解,就不能说是真的热爱。阳羡古城素有“四街八巷”之称。阳羡古城,其实是今天的宜城街道。 “四街”是指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较于四街,八巷更有意思一些。东大街,位于长桥(蛟桥)北堍东折至东城门,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后改称解放东路。 南大街,从长桥南堍直通南城门,多百年老店,官绅住宅聚集,后改称人民南路。西大街,从长桥北拐弯进西横街,转西通西城门,曾多粮店米行,后改称解放西路。北大街,从长桥北通北城门,全城最宽阔的一条街,后改称人民北路。“八大巷”则分别是指南半城的东珠巷、西珠巷、东庙巷、西庙巷、白果巷、学前巷、通真观巷、大人巷。八大巷横贯于南大街,通达到城墙脚下,每一条巷子都沉淀着一段生动的故事。相传明末时,崇祯的三太子定王逃到宜兴投奔曾担任侍郎的路迈。不料走漏了风声,眼见要被抓时,路迈叫定王脱下珍珠衫,边跑边撒珍珠,清兵你抢我夺,定王得以成功逃脱。后人就把这两条巷定为“东撒珠巷”“西撒珠巷”。再后来“撒”字被去掉,就成了东珠巷和西珠巷,一直沿用至今。 东珠巷内曾居住明代状元陈于泰,并建有“状元坊”。抗清名将卢象升的卢忠肃公祠就在这里。商贸发达的东珠巷,曾有百年老店恒隆盛南货店,经营南北货和自产糕点茶食,尤其恒隆盛的月饼薄利多销,常年在同业中享领先地位,可惜后来店铺在战火中销毁。因为当年宜兴籍进士、四川参政吴仕先后任山西、福建、广西、河南四省提学副使,为表彰他的业绩,巷口建造了“四省文宗坊”的牌坊,故名。 清朝末年,老板刘天中创办的德元堂毛笔店旧址位于西珠巷口,店铺专门制作销售各种毛笔,当时名气最大,销路最广。解放后,德元堂与三元堂合并,改为“联元笔店”。如今的西珠巷身处商业楼和居民楼之间,车流如织,作为蛟桥河商业步行街的一部分,十分热闹繁华。因为俗称“东庙”的周孝侯庙(周王庙)在此巷底,东庙巷由此得名。周王庙香火鼎盛,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是为了纪念有“阳羡第一人物”之称的平西将军周处而建。如今这里还是宜兴碑刻博物馆,古碑一百余方,外面还建有周王庙广场。抗金名将岳飞娶的就是宜兴姑娘李娃,他曾进驻宜兴保护百姓,而全国最早的“岳武穆庙”就在东庙巷。巷中还有祭祀汉代𠙶亭侯蒋澄的𠙶亭祠。众多名宦学士都出自东庙巷,一直流传着宜兴历史上“三凤齐飞”、“五凤朝阳”的佳话。因为俗称“西庙”的袁府君庙(果利庙)在此巷底,因庙得名。相传东汉时,阳羡有一年久旱无雨,当时县令袁玘亲自到君山(今铜官山)为民求雨,因为暴晒身亡,感动了上苍降雨。人们为纪念袁玘的恩德,建造了果利庙,作为祭祀他的专祠。 西庙巷出了很多名人,吴仕的故居在这里,1993年拆迁至氿滨公园,称吴仕楠木厅。粲花宰相吴炳与侄子的“二忠节祠”也曾建在巷内。白果巷总长200多米,历史悠久,巷名与巷子内一棵古老的白果树有关。白果树就是银杏树,在中国被称做公孙树、吉祥树,种白果树有为后辈祈福之意。 据说,原来白果巷口有一徐家,院内有一棵四人合抱的大白果树,此巷遂被称作白果巷,相沿至今。明清时期,巷内在朝廷做官的人很多,如吴家云起楼、路家天香阁、徐家大巷门及清彦祠都很出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就曾珍藏在吴家云起楼。学前巷,位在宜城镇文庙(即孔庙,亦称学宫)前,故名。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曾经初建于宋代。学前巷的东西两端原有两座辕门,古时为表示对孔夫子的尊崇,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明代宰相周延儒的“会元状元坊”(相国牌坊)也建在这里,如今在宜兴市博物馆。 民国初年,在文庙设立第一高等小学,解放后称城南小学,就是现在的实验小学。学前巷曾经因为老体育场在巷底,改为健康路,现恢复老地名。通真观是道教之基地,南朝(570年)所建,旧址在今文化广场,巷子因观内有一个道士法号叫通真而得名。 太平天国王府,文昌阁(后迁至氿滨公园),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原址(现为市人民医院)在此巷内。历史上曾叫“蒋尚书巷”,巷内居住着周、蒋、潘、任姓四大望族。 据说明代在这条巷弄里住的都是朝廷内的“大人”,几乎家家都是大墙门,门前都有一个竖旗的石墩和楣杆。如明代首辅周延儒、礼部尚书蒋守约等。一条条街里巷弄都是宜兴文明史的缩影,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浓郁的人文情怀。多少宜兴人就在这里度过春夏秋冬更迭的四季,悄然走过悠悠的岁月。不论如何发展,这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老街旧巷,永远也珍藏着宜兴人成长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