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鲁迅《好的故事》备课资料

 左手作文法 2021-10-27
发这篇推文的源起——《好的故事》:“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我很好奇,真有老牌煤油吗?一查,还真有……


(〇)
《好的故事》难懂,一是写在白话文开始阶段;二是环境不许直言;三是在文字的使用上有局限——鲁迅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难以言传,所以他才讲“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语言有困难,且鲁迅的生命体验别人又不容易感同身受,所以钱理群说《野草》是语言试验、语言历险;四是《野草》是鲁迅的哲学,他受尼采影响深刻。如果还有五,那就是我们不动脑筋,所以读不懂。

一句话,把《好的故事》当作一个喻体去看待,就容易理解些——“这便是人生相、社会相,也是我们经历的变乱”。至于哲学的提炼与理解,希望总走向绝望,我们长着长着就变成了自己以前讨厌的那种人。

难文浅教,说的是深入浅出,而不是本就在浅处甚至肤浅处打转悠。

从内容上讲,《好的故事》可以看作三部分,一是开头第一段,讲当时的社会现实,“昏沉的黑夜”;二是山阴道上的美景,讲的是曾经的憧憬,“美丽的白天”;三是所谓的梦境,山阴道上美景的变形,因为社会现实而将憧憬陷入了绝境;所以鲁迅是失望、绝望的,“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也只是“记得”,这“记得”是不灭的希望吗?是内心希望的种子吗?还是憧憬吗?——倒不如说是经历了,绝望了,对过往留一点念想,“老子当年也阔过”。尽管绝望,鲁迅自己是不会投降的,因为他是“就是我一个人也行”的人,但这并不是希望。

读《好的故事》,我们习惯于理性的分析,上一篇推文《陆生作:读通小学最难课文<好的故事>》就是这样。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运用了头脑,别忘了还要感受心跳。钱理群也讲“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他的书房里挂着鲁迅的像,他经常不读鲁迅作品,直接面对鲁迅像,进入沉思、想象、理解……总之,眉头和心头,是两种方式,都要用。

关于《好的故事》的文体,鲁迅自己说是“小品”,一般认作散文诗——曹聚仁说是哲理诗。

说到文体,我经常说,文体只是一种归纳,并不是密不透风的规定。又要距梁衡的例子了,他说,直到《晋祠》被选进课文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写的原来是说明文……

当然,有文体意识,对小学生学习写作文,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
在推文《陆生作:读通小学最难课文<好的故事>》里,我引了《史记》里的话,“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今早读鲁迅自己的文章,也找到了应对,“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甚至,“我很抱歉伏园为了我的稿子而辞职,心上似乎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这稿子是《我的失恋》,“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而作,也是《野草》里的一篇。

所以,我们可以想见作《好的故事》的背景了。这背景当然不止是社会背景了,钱理群先生提过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背景、心理背景四个方面。但也正因为有这种种背景,所以我们才见到了这般经典的《野草》。

而且,中国传统文章,本就以曲为贵,文曲星嘛,是曲的。我们教小学生作文,也常常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多用在故事的情节上,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如孔子春秋笔法,我经常以“郑伯克段”为例,这是“微”,也是“曲”。老外经常表白“我爱你”,但在我们的诗词里,是曲的,如“记得绿罗裙, 处处连芳草”。

只是,鲁迅“他很明确地跟他的朋友说,希望年轻人不要读他的《野草》,因为他那一套太悲观、太绝望了”。但我们总要去读吧。


(二)
在推文《陆生作:读通小学最难课文<好的故事>》里边,也提到了“织”是一个很好的词。怎么讲呢?讲一个整体性。

小学生单写一个比喻句,没什么问题;一旦把很多比喻句都摆在一块,很少去考虑整体的协调。尽管一个物体能写不同的比喻句,因为所比喻的只是这个物体的一个方面,而物体本身有很多面。钱锺书就讲过“一物之体,可面面观,立喻者各取所需”,孙绍振也在他的著作里讲过比喻的整体性。我经常举的例子有两个,一是妈妈的样子,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各写一个比喻,放在一起和谐吗;二是冯骥才《书架》里的一句话,“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数就像一朵朵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看鲁迅的《好的故事》,看这个“织”字,不能单看它,要结合其他句子一起来看。挑出这三句话: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2、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3、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云锦是传统的丝织品,我们也常常讲锦绣河山,这“云锦”是怎么来的,当然是织出来的,而且大红花被拉长,成了带子,当然就织进去了。茅屋,狗,塔,村女,云……都织在这篇云锦里啊。

看懂了这修辞,看到了它们之间整体的和谐一致,我们也比较容易懂得鲁迅所写的内容,至少在表面上,在景物的表面上,我们读通了。

如果再深一度,言外之意,言外之象,也得建立在读通表面文字的基础上,然后从相似性上去理解。比如,在《好的故事》开头第一段,讲到“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这石油即煤油,既然不是老牌,那就是“新牌”咯;难道老牌煤油就不会熏得灯罩昏暗了?——当然也会的啊,所以这里自然话里有话、曲里拐弯了。若以象征论,或用老派、新派更能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

用电影里插入广告来讲,鲁迅先生这植入广告做得十分好,既是牌子,又别有意思。不是为写煤油而写煤油,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多合一了。


(三)
真有“老牌”煤油吗?

我读《好的故事》时,就这么想。然后去找,还真有。若挖下去,展开去,又是一段历史。

给你看一则1917年2月26日天津版《盖世报》的煤油行情,老牌煤油排第一,价格最贵,五元一三。



鲁迅写《好的故事》是在1924年,那时还有老牌煤油吗?应该还是有的吧。因为在1928 年《财政日刊》[第232期] 上,还有“老牌煤油七千箱”的消息。


在1920年代,煤油价格是怎么个情况?陈天刑文章:“临近天津港的北平,煤油是一块钱七斤,一斤就是1/7=0.14元,是上海港的两倍多。至于不靠海的省份那更是贵出天际,1925年10月,北京大学教授吴虞回成都老家以后,买了两桶28斤装的煤油,每斤煤油售价0.3元,合计两桶洋油居然高达8块大洋!”——而,“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居住时,曾经雇过几个保姆,她们每月的工钱只有两块大洋。

那么,鲁迅家用的煤油,真不是老牌煤油吗?哈哈哈哈,这个真要问鲁迅本人了……在上面这张指令中,提及了美孚公司,它来中国做油深意,资格最老,规模也最大,老牌煤油就是这公司的。

来看看美孚行的木牌子,还有美孚行油灯……

老牌 两个字在图中


鲁迅的灯罩,熏得比这个还黑吧?

美孚公司生产了一种带有玻璃灯罩的罐式煤油灯,任何人只要购买他家的煤油,就免费配送一盏高档玻璃罩煤油灯……不久以后,洋煤油就把中国传统植物油打出了市场……到了民国时代,煤油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但老百姓用不起啊……贵……


(四)
以下资料,备课《好的故事》时,可作参考。
0、鲁迅《鲁迅全集》
1、钱理群《和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
2、阎晶明《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4、顾农《诗人鲁迅:鲁迅诗全考》
5、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
6、吴传玖《鲁迅诗释读》
7、下面还有七篇摘录的文章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