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阅读 | 李猛:《野草》的明与暗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3-07-03 发布于江苏

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至1926年间。这些作品真实地表现了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阵线分化以后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也反映了他不断探寻真理和对敌人坚持韧性战斗的精神,明显地带有作者自我解剖的痕迹。

钱理群先生说,《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展现的是个体的生命体验。鲁迅曾说:“《野草》太颓唐,不想给年轻人看。”

这很矛盾。作为青年的精神导师、国民的“启蒙者”,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可能不给青年人看,那么他又将展现一个怎样的自己呢?

学界有很多研究《野草》的文章,我重点听了钱理群先生的讲解,很受用,之前很多疑问也获得解答,如《秋夜》中的枣树象征什么,“死火”又象征什么?“过客”是不是鲁迅先生自己?“无物之阵”究竟是什么。听了钱先生的解读后,我理解了鲁迅的极致的孤独与绝望,理解了他深藏心中的希望……

如果说,冷与暖是打开《朝花夕拾》的钥匙,那么,“暗与明”便可作为打开《野草》的钥匙了。

暗的是色调,是心境

野草中有太多灰色、阴暗的色调——秋夜、坟地、青白颜色、枯树、影子……这些意象构成压抑恐怖阴森的色调,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梦境、死亡、杀戮共同营造出死寂、幻灭的意境。

鲁迅先生的心境大概也是如此。他拒绝小女孩给他包扎伤口爱与关怀,他是那入了“无物之阵”的战士,最终做不成战士,最终老死。他是梦中意境死掉却依旧存在思想精神的那个死人,被人观赏,被苍蝇亲吻,被“朋友”骚扰。他是那个抱着死火出了冰窖又被大石车碾压而死的人……总之,他难逃死亡的厄运。

然而,死亡并非坏事。在鲁迅先生看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置之死地而后生,何尝不是另一种希望。因而,作品中自然就有了“明”——

明的是精神,是情怀

《野草》中的少有明色调的物象,火是死火,作为书签的枫叶也成黄蜡似的了,《雪》里倒还有些温暖的情景:血红的山茶花、蜡梅花、堆雪罗汉的孩子、雪罗汉嘴上的胭脂……

鲁迅心中是有光明的,光明就是启蒙,就是医治愚弱国民的灵魂。他宁愿让死火烧完而毁灭,而不是被冰封而毁灭,他要积极地作为。那个过客明知前方是坟墓,而执着地走向坟墓,因为来路上处处是“名目”“地主”“驱逐和牢笼”。

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常觉得'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 作绝望的抗战。”

钱理群说,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置之死地而后生。把一切看透,这叫大彻大悟。绝望其实就是清醒,清醒是奋斗的前提。很多人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而鲁迅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清醒地认识现实后,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的可贵的哲学。

以上是我读《野草》的一些记录,感谢钱理群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