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痛经.这个方屡治屡验!已传1000年

 一元堂中医张 2021-10-27
图片

图*山西中医药大学王金权教授

王金权教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平遥县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即王氏妇科),第28代学术代表性传承人。

其学术宗旨是“重气血与肝肾脾,调冲任,重补益调养”。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效果显著。

今天小师妹总结了王金权教授治疗痛经的经验,供临床优秀的中医师参考学习。

王氏妇科

三晋王氏妇科始于北宋时期,传承近千年,擅长治疗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治疗妇科病注重调补冲任二脉,多从注重肝、脾、肾三经论治,重视气血、脏腑、经络调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具针对性,临床疗效显著。

图片

1.  王教授治疗痛经的思想

针对痛经的诊治重视肝、脾胃、肾,气血的变化与冲任的调摄,辨证中妙用四诊合参尤重脉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治则上在采取疏肝益肾、调和气血、肝脾同治的同时,注重温经化湿。

针对痛经多以寒、瘀思辨,在治疗上守名方,重权变善用传承的“坐底方”,药物运用上注重利用炮制提高疗效。

善用健脾化湿行气药如白术、建莲子、扁豆之类以健脾利湿,用丹参、乌药、香附、延胡索等以行气消胀止痛,用杜仲、巴戟天之类以温经调冲任。

王教授在整体治疗上,注重时机的把握,尤其注重依据月经生理周期的辨证用药,

如在经前期,尤其是经前末期细微辨证,小腹胀疼、胸胁乳房胀,在用药上行气药为主加用活血药,

如果是寒象为主的就是在“坐底方”的基础上加温经药,

如果是虚性痛经,王教授认为贵在调养为主,注重恢复妇女自身的生理功能,气血条畅则疼痛自止。

图片

2.  王教授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王教授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从肝、脾、肾三脏入手分析其机理。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元阴元阳,也称之为命门。

由于年龄、房劳损耗等因素影响肾阳的功能或由于素体外感寒邪,寒性凝滞影响全身的机能减退,血液运行失去动力则运行缓慢形成瘀滞,最后演变成寒凝血瘀证。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条畅情志,情志郁滞不畅则影响肝的疏泄形成气滞证,气机不畅影响血液的运行最终形成气滞血瘀证。

素体嗜食膏粱厚味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助湿生热形成湿热蕴结,热灼络脉,津液减少影响血液的运行,形成瘀滞,最终形成湿热瘀阻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功能是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脾的功能减弱运化无力则运化的水谷精微少,水谷精微为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形成血液的生成减少。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为气的载体,血液生成减少运气的功能减弱形成气血均不足,最终形成气血不足之证,王氏妇科认为血运缓慢容易形成瘀滞,所以在气血不足时兼有瘀证。

王氏妇科把痛经的病机分为四型即: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血虚弱挾瘀。但是主题中不离瘀滞。

图片

验案举例

图片

验案一

患者:郭某,女,24岁

初诊:2013年1月9日

主诉:经行腹痛5年。患者自诉于6年前闭经1年后,经水来潮前出现小腹部疼痛,手足发凉,曾用西药治疗无效,为求进一步诊治随来我院就诊。

刻下见:手足发凉,喜热饮,纳眠可,二便调,精神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未婚,初次月经14岁,行经5天左右,25~33天一行,素体健康。

LMP:2012年22日,行经7天,量中等,色偏红,伴腹痛,白带色白量少质稀。诊断:痛经(寒凝血瘀型)。

处方:王氏痛经Ⅰ号方。

药物组成:麸炒白术30g,巴戟天15g,炒白扁豆15g,麸炒山药15g,茯苓10g,建莲子10g,白果仁10g,官桂6g,益母草10g,陈皮9g,甘草5g。

6剂,1天1剂,水煎300ml,早晚空腹温服。

麸炒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巴戟天、官桂温经调冲任,麸炒山药、炒白扁豆、建莲子以卫冲脉,白果仁通经脉,益母草活血化瘀,陈皮行气和中,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2013年1月15日

患者服药后手脚发凉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减轻,纳眠可,二便调,精神可,舌淡苔薄白,脉沉。

LMP:2012年22日,行经7天,量中等,色偏红,伴腹痛。

因寒证明显好转所以继续用上方减官桂为3g,继续化湿、调冲任,活血化瘀。

6剂,1天1剂,水煎300ml早晚空腹温服。

图片

三诊:2013年1月22日

患者服药后,于昨日月经来潮,腹痛明显减轻,量中等,色暗红,无血块,纳眠可,二便调,精神可,舌淡红苔博,脉弦。

LMP:2013年1月21日,行经至今,量中等,色暗红,无血块伴腹痛。

处方:当归15g,川芎6g,炒白芍12g,生地黄15g,焦槟榔15g,广木香8g,延胡索6g,川楝子12g,乌药10g,香附10g,赤芍12g,丹参15g甘草5g。

5剂,1天1剂,水煎300ml早晚空腹温服。

因为月经来潮以四物汤为底方加重行气的药,使气血调和,腹疼自止。

王氏妇科依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用药。

四诊:2013年1月29日

患者服药后疼痛症状消失,手脚心自觉发凉症状消失,纳眠可,二便调,精神可,舌淡苔博白,脉缓。

LMP:2013年21日,行经7天,量中等,色暗红,无血块伴腹痛。

处方:王氏痛经Ⅰ号方加延胡索9g,焦槟榔12g,香附10g。

继续用王氏痛经Ⅰ号方,加上香附、延胡索、焦槟榔行气。

5剂,1天1剂水煎300ml早晚空腹温服。

该病人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疼痛均未发作。

按语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又称“经行腹痛”。

王教授认为痛经患者的病因多是由于寒邪与血瘀所致,所以在治疗原则上采用温经化湿,行气活血止痛为大法,自拟王氏痛经Ⅰ号方。

一诊时诊断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故用王氏痛经Ⅰ号方以温经化湿,行气祛瘀。

麸炒白术、炒白扁豆、麸炒山药、茯苓健脾化湿,巴戟天、官桂温经,采用温药去寒后则冲任自调疼痛自止,

王教授认为寒凝血液运行迟缓而瘀滞用益母草以活血化瘀,建莲子以卫冲脉,白果通经脉,陈皮加强行气健脾的作用,

气行则血行也是主张在调气血时注重是气滞证严重还是血瘀证严重,进行灵活辨证用药,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时,寒的症状明显好转,故去掉官桂,主要以调冲任为主。

三诊时,患者月经来潮,故主要以调经为主,采用了四物汤为主,加上行气的药,主要以调和气血为主,王教授认为妇女气血调和百病不生。

四诊时,还是按照王教授的理论治疗痛经。王教授治疗妇科疾病的理论,注重妇女的月经生理周期的调理。

用药多选用道地药材,结合炮制特点巧妙配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药纯和针对性强,主要以调养为主,在临床实践中效果显著。

图片
图片
图片

验案二

患者:刘某,女性,25岁

初诊:2017年5月6日

主诉:经行腹痛1年,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行第1~2天小腹拧痛,疼痛剧烈时伴有出冷汗、手脚冰凉、恶心呕吐,口服止痛片症状略有缓解,伴有经水退后7~10天一行,量少,经期共湿透卫生巾约3块(以长270mm卫生巾为标准),为求进一步诊治,随就诊于我院。

现病史:既往月经欠规律,5~7/37~40天,量少,经期共湿透卫生巾约3块(以长270mm卫生巾为标准),色暗红,偶夹有黑色血块,经行第1~2天小腹拧痛,疼痛剧烈时伴有出冷汗、手脚冰凉、恶心呕吐,口服止痛片(1片/次,1次/d)症状略有缓解,经至泻泄,经至腰困、神疲乏力。

平素嗜食寒凉之品,白带量多、色白质稀。

LMP:2017-4-3(推后7天),经行5天,湿透卫生巾约3块,色暗红,经至小腹拧痛明显,疼痛剧烈时伴恶心、呕吐及泄泻,需卧床休息,口服布洛芬胶囊,症状略有缓解。

刻诊:面色苍白,手足发凉,纳谷欠佳,嗜睡,大便质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辅助检查:妇科彩超(2017-5-4):子宫正常大小,内膜居中厚约1.2cm,双侧卵巢未见异常,提示:子宫内膜增厚。

中医诊断:原发性痛经(脾虚寒湿型)。

治则:健脾祛湿、温通止痛。

拟方用王氏痛经Ⅰ号方

处方:

焦白术30g、茯苓10g、炒山药15g、炒扁豆15g、巴戟天15g、莲子10g、白果仁10g、官桂6g、元胡9g、香附10g、益母草15g、陈皮9g、甘草5g。

5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二诊:2017年5月16日

刻诊:服药后5月10日经水来潮,经行5天,湿透卫生巾约3块,色暗红,夹有少许血块,经至小腹拧痛症状明显减轻,经行泄泻较前缓解,纳可,眠安,大便略不成形,精神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王氏仙花送子汤。

药物组成:熟地24g、炒白芍12g、当归15g、川芎6g、五味子15g、沙苑子18g、女贞子20g、覆盆子15g、枸杞子15g、紫河车8g、黄精12g、陈皮9g、甘草5g。

10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三诊::2017年5月24日

刻诊:服药后未见明显不适症状,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用:王氏益经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24g、酒白芍15g、酒当归15g、炒白术30g、生枣仁10g、南沙参10g、丹皮10g、炒杜仲4g、柴胡4g、坤草15g、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四诊:2017年5月31日

主诉:

服药后未见明显不适症状,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用:王氏痛经Ⅰ号方,

处方:焦白术30g、茯苓10g、炒山药15g、炒扁豆15g、巴戟天15g、莲子10g、白果仁10g、官桂6g、元胡9g、香附10g、益母草15g、陈皮9g、甘草5g。

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五诊:2017年6月10日

刻诊:服药后6月9日经水来潮,经行至今,湿透卫生巾约1块,色暗红,经至小腹拧痛,经行腰困,纳可,眠安,大便略不成形,精神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用:王氏调经种玉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18g、酒白芍12g、酒当归10g、川芎6g、香附12g、醋元胡9g、丹皮10g、吴茱萸6g、官桂5g、茯苓10g、陈皮9g、甘草3g。

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空腹温服。

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疼痛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经周期,疼痛未见加重。

按语

王金权教授认为现代女性着装单薄、喜食生冷、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原发性痛经多见于年轻女性的原因所在。

平素衣着单薄、喜食生冷之品,易脾阳损伤,致寒湿内生,后天失养,不能滋养先天禀赋,加之少女天癸初至不充,肾气稚弱,全身机体阳气不足,故产生内寒。

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导致血行滞涩,血脉收缩,经行不畅;

脾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湿性黏滞,影响血液运行,王氏妇科认为血运缓慢易成瘀滞,不通则痛。

加之,女子缺乏正常月经生理的保护意识,经行前后气血剧变,若不注意保暖,致病因素趁虚而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痛经的发生。

无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之内生寒湿,皆客于胞中,寒湿性凝滞,气血运行缓慢,易形成瘀滞,若值经行之际,气血流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

寒湿壅滞为病之标,脾虚方是病之本,自拟王氏痛经Ⅰ号方治疗本病。

方中重用白术为君药,祛湿利腰脐之气,炒焦后加强祛湿之功,巴戟天具温通化湿的作用,白果仁通任脉,扁豆、茯苓、山药、莲子祛湿为卫冲脉,使寒湿去,冲任得固,经痛得解。

香附与元胡同用,加强行气止痛的功效,元胡还具有活血行气化瘀的功效。

本方的整体思想即为健脾利湿、温通止痛。诸药合用,瘀浊自能溶解,不治瘀而瘀自祛。

图片
图片

6.总 结

王教授认为发生于年轻女性的痛经多为原发性痛经,以寒湿壅滞为病之标,脾虚为病之本,治宜健脾利湿、温通止痛。

王金权教授辨治原发性痛经的经验特色鲜明,效如桴鼓,值得深入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