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樊迟请学稼(13-4)

 经义工坊 2021-10-27

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劳动者,而是着眼于治国理政,培养更多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渊博学识的人才。孔子认为,作为有志之士,应该致力于国家大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圃(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小人:古代一般指地位低下的庶民百姓。有时指缺乏道德修养或者常识平庸的人。此处应指前者。
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襁(qiǎng):背婴孩的宽布带。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居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居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居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种蔬菜,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自己比不上“老农”“老圃”。樊迟出去以后,孔子便向其他弟子阐述自己这样对待樊迟的原因。
“小人哉,樊须也”,小人即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识大体、不懂大局,只关心自己一人一家之事之人。春秋乱世,礼乐不兴。孔子忧国忧民,一直希望能在天下推行礼乐圣治,这才是“大人”所应该关怀的事情。而樊迟只想到种庄稼、种蔬菜,只看重自己的身家性命,没有心怀天下,所以批评樊迟是“小人”。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统治者居于上位,统治者喜好礼制、推行礼制,上行下效,居于下位的臣民百姓就会做到诚敬,“礼”就能得到复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统治者喜好道义、施行道义,老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讲求道义。“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统治者喜好诚信、坚守诚信,老百姓就会真心用情且以诚相待。“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就是给民众树立好的榜样。正人先正己,修己以安人,正己以化人。真正做到了这些,则“四方之民”即周围的百姓包括他国民众都会用布带将孩子背着前来投靠,还用得着自己去耕种庄稼么?

孔子并不是轻视农业或者看不起劳动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富民强国固然重要,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政治安定才是国家持续发展、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教导弟子一门深入、持续精进、坚持不懈地积蓄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比单纯教老百姓种庄稼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所以,孔子始终教育、勉励弟子集中精力学习知识礼仪,全力以赴修养品德情操,从修身入手,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才是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做好的本分。

《孟子·滕文公上》载,有一位奉行农学的许行,受到滕文公的赏识,许行便在滕国教化百姓,教大家穿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耕种、干农活谋生,并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治国的关键所在。当时许行的主张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甚至儒家陈良的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也弃儒学而拜许行为师。一天,陈相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观点,认为滕君确实是位贤明的君主,不过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其核心观点主要有二,即“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yōng sūn)而治”和“市贾不二,国中无伪”。孟子明确反对农家许行的学说,用历史事实和现实驳斥了许行“君臣并耕”的说法,而歌颂尧、舜、周公、孔子之道。为了宣扬儒家学说,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天下之通义”,认为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现象,并用“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的譬喻说明学术思想应该进步而不应后退,最后指出“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恶能治国家”。孟子的这些观点正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本章孔子教导弟子要有远大抱负,也正是勉励弟子不要学做“小人儒”,而要学做“君子儒”,更是教导后世要心系天下而治学修身,为治国安民储备能力、蓄积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