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到阳关的路都是一样的寂寞荒凉。这个著名的关隘,位于如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每年吸引很多人去寻访汉唐时光。 阳关这个地方,长期以来代表着汉王朝的边界。二千多年前汉武帝为经略西域,设立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同时设立阳关与玉门关,用以扼守中原和河西的大门。 由此,阳关既是从汉王朝到西域的边界,也成为汉王朝疆域鼎盛的标志。 阳关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条,班固注“(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汉书·西域传》:“东则接汉, 扼以玉门、阳关”。颜师古注引三国魏书中书监孟康云:“二关皆在敦煌西界”。又《汉书·西域传》载:“出阳关,自近者始,日諾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 从记载看,阳关距离古长安城大约有4500里,这是汉朝对阳关较为早期的记载。 汉代之后的“阳关”,虽然也有史书记载途径此处的高僧、使者,但真正的“阳关”只是存活在文人的笔下而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 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 ——庾信《燕歌行》(节录)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庾信《重别周尚书》(其一) 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蜀路何悠悠,岷峰阻且修。 回肠随九折,迸泪连双流。 寒光千里暮,露气二江秋。 长途看束马,平水且沉牛。 ——骆宾王《畴昔篇》(节录)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王维《送平澹然判官》 长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争破虏。 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 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 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 计日霜戈尽敌归,回首戎城空落晖。 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 ——钱起《送张将军征西》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犹未翦,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耿湋《陇西行》 偶逐星车犯虏尘,故乡常恐到无因。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 ——储嗣宗《随边使过五原》 ……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阳关早已不具备边关的功能,甚至连其所在之地都不在中国疆域之内,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对阳关寄予思古幽情。 来源:微游甘肃 |
|
来自: 古月斋uu8066js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