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扔掉了所谓的“葱姜料酒”,我做的肉菜突然变香了

 文明世界拼图 2021-10-27

酒在如今社会,更像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快速拉近距离,甚至能让陌生人吐露心扉。

而酒在厨房里的作用其实远高于此,只不过现代忙碌在厨房的人们,对酒产生了深深的误解,至于原因,就是那个四不像的料酒。

料酒,料酒,料不是料,酒不是酒。

从逻辑上判断,酒类的出现绝对是偶然。

自然界能给动物提供能量的水果或者谷物都富含糖类,长期储存时,遇上合适的机会“野生”酵母菌附着上去,将糖变为醇,产生了酒。

这大概就是酒类起源里,争论不休的猿猴造酒的过程。

酒在出现后,从功能上产生了“分歧”,可以当做饮料,迷惑心智后大放厥词,激发灵感后挥毫泼墨,也能寄予豪情指点江山。

但是,真正让酒发挥出他百分百功力的,是另一个身份,调料。

酒在厨房里,遇到了他的知音。

火尖上游走的厨师,更懂得怎么把酒用的淋漓尽致。

作为发酵集团里第一个走进人类视野的成员,酒,给人类厨师推开了一扇大门。

一味调料,能去异味,提本味,融合味道,增加鲜味,最离谱的是,酒还能引导味道的释放与吸收。

用酒去腥,是有理可依的。

鱼,虾,肉类的腥味的本质,来源于三甲胺。乙醇一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很容易进入食材内部,其次呢,三甲胺溶于乙醇。最后,乙醇在高温下容易挥发,从而起到了去腥效果。

换句话说,酒能轻松进入食材内部,把腥味的本源吃进自己肚子里,等食材下锅,温度上升,酒带着异味一块儿灰飞烟灭了。

乙醇有很强的渗透性,是因为乙醇分子量较小,能在肉类组织间自由穿梭。

他带来的效果,就是对其他味道的进出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味道进入食材内部,促进食材入味儿。

至于用酒烹饪给菜品增香的原理就更简单,醇与酸结合的产物是脂,更何况醇香味本身就受人待见。

酿酒的原材料里,不会只有单纯的糖类,还有部分的蛋白质,蛋白质在霉菌作用下产生游离氨基酸,帮助菜品增鲜。

以上的原理,就是酒类入菜的资本了。


酒的“出现”还有一个更大的启下功能,他训练了人类驯服霉菌的能力,然后产生了发酵集团两个重量级的成员,酱油和醋。

聊了这么多关于酒入菜的事,下面正式“请出”文章的主角,料酒。

顾名思义,料酒已经不是单纯的酒了,以黄酒为基础,加入调味料和香辛料调制出来的。

液体调味料,甚至连水都可以作为味道的载体。把香料和小料的味道提取出来后,再加入其中。

依照这种理论,厨师们制作出来了葱油,料油,复制酱油,甚至包括葱姜水。

这类的调味料,相当于在单位体积内富含更多的味道因子,从而提高了味道形成的效率,替厨师省力,为菜品味道增色。

葱油拌面

但是呢,作为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工科厨子,我发现了一个“料酒”存在于世的矛盾点。

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提过一句话,“温度是激发味道最有效的工具。”

所以无论料油还是复制酱油,他们的制作都离不开温度的协助,这也就有了“熬葱油”和“熬酱油”的说法。

小火慢熬,在原材料不会糊化的前提下,让温度把他们的味道激发出来,再通过温度的助力让味道融合于油和酱油中。

熬制料油

只不过,这种传统高效的方法是不适用于料酒的制作的。

原因非常简单,乙醇在高温下会挥发。

换句话说,温度让原材料的味道出来了,但是也把承载味道的载体带走了。

如果以这种理论制作料酒,是做不出来的。

那么市面上的料酒是如何制作的呢?我查了很多资料,可能是出于技术保护的原则,我并没有找到料酒详细的制作方法。

只是找到了一些关键的词汇,都是对香料和小料味道因子提取的技术,例如“蒸馏”,“浓缩”,“超临界萃取”等等,看起来挺贴近生活的词汇。

可惜我学的不是化工,要不然还能再深扒一步。

不可惜的是,从一个厨子实际的使用效果来看,料酒的制作技术,还有很长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

料酒本该是把香味调制进酒里,起到去异增香的效果。

实际的结果,料酒的加入,不仅仅异味没有去除,反而增加了许多异样的怪味儿。

本来是去异味的,结果自己成了异味,有那么一点弄巧成拙,火上浇油了。

所以,我结合自己的用酒经验,总结了一个烹饪用酒的排行榜。

花雕酒好于黄酒,黄酒好于米酒,米酒好于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好于高度白酒。

如果以上这些酒,家里都没有,也可以用啤酒。

至于料酒,尽量不用!

尤其是什么“葱姜料酒”,“八角料酒”,我上过一次当,用了一回全是怪味儿,去找超市退货,差点被人当找茬的打一顿。

花雕蟹

这里面涉及到低度白酒和高度白酒的区分,酒精含量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去腥效果。

目前并没有料酒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SB/T 10416-2007中对料酒的酒精度数做了明确的规定,不得低于10度,而市面上大部分的料酒,酒精度数都在10到15度之间。

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度数越好,去腥效果越好。

但是度数太高了,反而会适得其反。

前文提过,酒有很强的渗透性,酒精度数越高,渗透性越强,副作用也就也大,会破坏食材本来的质地。

啤酒因为度数较低,乙醇分子还没开始工作呢,就被高温工作了,所以会让去腥效果大打折扣。

扔掉了所谓的“葱姜料酒”,我做的肉菜突然变香了

读懂原理,同时也就制定了规则,明确了用酒烹饪的方法。

酒“吃掉”异味,再自身挥发,这是去除异味的全过程,第一步是乙醇分子自动执行任务,第二步就需要我们人为操作了。

基于酒类去腥的过程,在某些菜品的制作上就不能用酒了,例如包子,饺子馅儿,处在一个密闭的空间,没办法让酒挥发出去,不仅异味儿去不掉,还会留下酒味儿。

馅儿料去腥,用葱姜或者葱姜水。还有一个小秘密,用香油也能去腥,还能增香,一举两得。

这种情况,是给酒精挥发的空间,还有就是时间上的控制。

以蒜苔肉丝这道菜为例吧,肉丝腌制的时候加盐,酱油,花雕酒和胡椒粉抓匀。

热锅凉油,把肉丝滑熟,再起锅葱花炝锅,加酒呛香后下蒜苔,翻炒断生以后加入滑熟的肉丝,盐,胡椒粉,酱油调味,翻炒几下后再加一点酒,把菜全部炒熟后出锅。

这一道菜里,酒分三次加入,第一次腌肉的时候加酒,给了他足够的时间把异味吃掉。

第二次加酒,高温呛出酒的醇香,给菜品增香。

第三次加酒,是在调味下到位以后,用他渗透能力起到帮助入味的效果,同时去除残存的异味,给菜品增鲜。

要注意,酒不能出锅前加,需要给他一定的时间,让酒精全部挥发才行。

细心的朋友可能早就发现了一件事,很多料酒的配料表是有谷氨酸钠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味精。

不知道是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还是凸显创意,自从味精背上骂名以后,仿佛就不以晶体的形式存在了,而是化作了液体,出现在生抽,老抽甚至料酒里。

甚至在料酒的配料表里还有盐和焦糖色,这可真的是“纯手工”打造,味道全都是人为的,不给自然界一丝机会。

还是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为好。

扔掉了所谓的“葱姜料酒”,我做的肉菜突然变香了

至于选酒,我再多絮叨几句吧。

花雕酒其实就是优质黄酒,看配料表,越短越好,度数在10到15度或者20度之间。

打了这么多字,手指头又酸了,就到这儿吧。

觉得文章还行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