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 思维不深刻,文章怎么深刻?

 崔无容 2021-10-28

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招募教学型教研实验班。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图片

思维不深刻,文章怎么深刻?

深刻,是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发展等级中的首项要求,也是评价一篇作文好坏的关键。然而“深刻”这个要求,既无法定性,也无法定量,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更无具体要求说明,这就让老师在一线教学中没有抓手、没有途径、没有标准。学生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就开始走“捷径”,误以为存在着某些“深刻的资料”,只要将之拿来背诵,文章就立马能够“深刻”了、“高级”了、“入木三分”了。

图片

“深刻的资料”有很多,能够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的也不少。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典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唐诗宋词道德文章……篇篇经典、段段深刻。然而这些学过的“深刻资料”,却并不能转化为学生笔下深刻的议论文。

如学生耳熟能详的《师说》,就是学习议论文写作框架的极好“资料”,然而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关注到了课后要求的全文背诵,却没有留意到《师说》背后的说理框架,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篇文言文有可能还是一篇议论文,真的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所以,文章是否深刻,不在于有没有深刻的“资料”,而在于有没有深刻的认识。

图片

王老师此言极是!评价文章是否深刻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独到的见解,观点能够给人思想启迪,且立意高远;二是要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背后的逻辑。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个人要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想得透。以上四点,都是在思维层面上作业,而非简单的摘抄背诵就能达到。

这时群内另一位特级教师也深有同感,他说道:

图片

的确,无论是站高、看远、挖深、想透,本质上都是在提高认识。认识提不上去,文章又如何深刻?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只执迷于做摘抄、背名言、记金句,误以为作文中引几句名人名言,用几句诗歌谚语就“深刻”了,殊不知语言上的“深刻”无法转换为“思维”上的深刻,连篇累牍的名人名言只会让文章前言不搭后语,让读者感觉到作者是“少年老成”、故作高深,作文是滑稽之至,幼稚之极!

图片

那么如何进行思维训练,让作文真正写出深度来呢?王涛老师在其主编图书《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里特设“立意深刻”篇,并通过“三元写作”实验班开展同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开拓视野,深化思维、把握本质,让学生作文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想得透。

现在“三元写作”实验班全国教研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对深化思维训练感兴趣的老师赶快扫码加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