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成阅读第1015天】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今天是看的第三章内容,前面讲了饮食、健康,现在轮到了教育,这三个词,构成了民生的基本。我不确定越贫穷的地方是否教育越落后,但是能够看到的就是,那里很容易在这方面陷入一个死循环,如果没有其他外部因素干扰的话。从作者的视角,去探寻下那些教育背后的故事:

一、人生就是一场投资

        如题,教育在我看来也是一场投资,或者说交易更为恰当。今天在看到其中的一些案例的时候,突然感触到,平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实都可以算作一场投资,只不过想要的收益不太一样而已。吃饭,你想收益的是自己饱腹,有充足能量支撑你的日常行为;恋爱中的各种殷勤举动和时间、金钱,你想收益的是对方的爱情,以及陪伴,达到精神的共鸣和陪伴;那么,教育,投资之后想要的是什么呢?
        首先,从普通的人角度出发,为教育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的要求是什么?希望孩子考个好分数,考个好高中(或大学),这是不是他们期望的收益?不,真正的收益再后面。希望的是家长花费了金钱、精力和关爱,让孩子接受教育,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挣足够生活所需的钱。这就是实际。当然,也有家长说,对孩子期望没那么大,只要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就可以,这类父母也有,他们期望收益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但是,根据现实情况反馈,不能说父母不爱孩子,只是最根本的期望收益却是在前者,除非遭遇了极大的变故才会发生改变。
        接着,来分析下那些贫穷的地方,对于教育的投资,目的是什么?我回忆了下,我小时候读书的情形,初中辍学率能够达到三分之一!原因就是两点:要么是孩子读不进去,就这样算了,省得浪费钱,要么就是与其读书那么久,还不如现在出来打工挣点钱。我很理解这种想法,因为我自己目睹在贫困家庭支撑一个孩子读书所需要的花费有多大,哪怕是实行义务教育(何况那时候还不是)。纯粹孩子的原因不说,心因为这会涉及到教育心理学,仅仅从父母态度而言,让孩子去接受教育,也许是件不划算的生意。
        在如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年代,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这个,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一个十岁的孩子。读到四五年级,家里让他辍学,去打零工,每年可以贴补一点家用,不好吗?也许这个话有点残忍,确实不好。一方面从认知来说,有些父母确实是只会看到,孩子现在出来工作,是挣钱,而继续读书,确是花钱,这就体现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实际上,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地方,随着时间轴的延长,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平均工资会明显增加,不要用个例来说话,因为这是一种趋势。在本书的第一篇笔记中,我曾提到,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渐见效,以及社会的发展,这个世界对于知识型人才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些人的待遇也会逐渐提升,这些人从哪里来,就是从学校先培养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很难直接改变这些父母的认知,虽然可以尝试。因为你以再多的例子告诉他,读完书之后有多大作用,以后可以挣更多钱,也许有些会心动,继续会让孩子读书;也许,激动没有几天,算了,现在花钱还要花十年,现在却坑开始挣十年的钱,还是打工吧。所以,现在看到有些地方对此也实行让家长看见当前收益的形式,那就是奖励。孩子读书达到几年,每个月政府给多少奖励,孩子进步多少,达到前多少名,又有多少奖励。在这种看起来庸俗的方法下,让这些家庭能够真正会到,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一件真正对家庭有好处的事情。既有当前的好处,政府或者组织奖励,另一方面,能够有这些奖励,不也说明,孩子接受教育出来后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不然何必现在会有这么多付出呢?
        这里的事例,真正触发我感想的是在管理中。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让孩子读书出来,有一个更好未来不是很好吗?为什么父母就是不同意呢?放在企业中,管理者也很忧伤:为什么出台这么好的政策,大家就是就是不愿意去做呢?一方面也许就是我们管理有问题,没有真正让小伙伴融入进来;另一方面,也许我们以为的好,并没有让有些小伙伴认识到。就像做教案和磨课,一个任何有过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会明白其重要性,但那些没有过任何授课经验的小伙伴会是什么感受呢?每天就是刷题刷题,磨课磨课,不知道这些事情的意义何在?对他们的帮助到底在哪里体现?这和有些老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服务,我教好学不就可以了吗?因为他也不知道服务对他的重要性。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去沟通,能够让更多小伙伴明白,公司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帮助在哪里,自己能够有怎样的收益。我不期待身边的人都是圣人,一心付出,那种人太可怕了,现阶段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层次,那就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实在不愿意加入进来的,那就是淘汰。


二、你不珍惜的,自然有人替你珍惜

        这句话听着有点像分手时候女生丢给前男友的话,其实放在市场环境中也是如此。马云有次演讲说到:银行不努力,所以支付宝出现了;超市不努力,所以淘宝出现了。什么意思?原来的时候大家投资,存钱都是在银行,买东西在超市,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固化,让这些产业的人已经忘记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了。所以,这时候支付宝,淘宝应运而生。近十年来,教培市场的规模再逐渐扩大,基本上达到了每年30%以上的增长,在其中,除了国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外,还有一个那就是部分公立学校(及老师)的不作为。
        在贫穷的那些地区,假如送孩子接受教育的家庭,也会有很多选择那种比较贵的私立学校,原因很简单,公立学校老师的不靠谱。这不是完全现象,但是反应了一个基本的定理:同一类型的行业,你在其中不努力,那就只有等着顾客被别人挖走。当淘宝物流很慢,假货充斥其中的时候,京东异军突起了:自建物流次日达,图书电器皆正品。看,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你看到别人不争气,顾客流失到你这里,你不争气,顾客也会流失给别人,正所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本想谈谈从这个点激发的对于感情的分析,才发现我貌似没有什么经验和资格去说,那就再强行安利到企业管理上吧。之前看到过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一位华为的员工觉得,华为现在很迷茫、没有前途,公司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所以准备跳槽去阿里。

于是他向阿里的朋友打听了阿里的情况,阿里的朋友说,阿里的领导层水平太差,基本都靠马云,马云一松懈公司全玩完,他自己都准备辞职去腾讯了。

于是他又给腾讯的朋友发微信,腾讯的朋友说,腾讯加班超厉害,管理层太狠了,业绩压力大,晋升又困难,听说百度很轻松,他已经准备跳槽去百度了。

他只好给百度的朋友打电话,百度的朋友说,百度的价值观迷失,就差卖假药了,你说这样的公司能有啥前途?他想去华为,因为华为的营业额是BAT总和的两倍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觉得有趣,其实在身边也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前面我们是从甲到乙的角度去说,现在换成从乙到甲,那就是学会珍惜现在的所有。这份工作可以不满意,但是请不要眼高手低;你的伴侣也可以不满意,不过也可以先照照镜子。也许,说出这样的话,实际上如果能够做到,也就不会出现,但还是在心里能说有这样的一个阀门。从去年开始,有了一个默认的人事规则,离开后的小伙伴,三年之内不会回来。应该承认,自己也有不好的地方,同时,没有屈感受到现在组织对自己的帮助和它的好,那么就尘归尘,土归土吧。



三、大浪淘沙始见金

        这句话是我非常喜欢的,也是对整个人从读书开始,到后面工作、结婚的一个很好描写,尤其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验证。记得在上管理学院的时候,老蒋说过一句话:我们希望我们招进来的老师,是多么优秀多么优秀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的却不是这样。对于一个公司管理者而言,基本上希望招聘进来的人,不用培训就可以工作,很多东西一点就会,那多好。实际上,我们会发现确实想多了,因为绝大部分公司从内心也是这样想法,现实是每年有上千万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涌入社会。经验?没有;悟性?不知道;能力?呵呵。那这时候怎么办?只能自己培养!
        对于老师而言,谁不希望自己带的学生就是基础很好,平时听话,教起来轻松的呢?而对于真正处于一线的老师,发现绝大部分不是这样,那这样的学生我们要不要教呢?要!必须要!从公司招聘优秀员工,到学校(或老师)希望能够招到优秀学生,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但实际操作我们需要进行转变,转变成什么?培养!教化他们!
        一个人本来就很好,他去读书,一点就会,看书就会考试;他去工作,不用培训,直接可以上手,好不好?好,相当好。那么,这时候作为老师,作为公司管理者,凭什么他要跟着你呢?你会的,他也会,你不会的,他还是会,对于他的成长,你的帮助体现在哪里?所以,对于不管老师还是管理者首先明确一点,我们招进来的人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只要他想有点点学习的心或者工作的想法,那就可以去培养。
        如果想让一个学校变得知名,想让一个公司壮大,绝不是招聘一帮开始多么牛逼的人就可以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对现在不是很完美的学生或员工,去培养,去想办法提升他们,随着他们的强大,与这个集体的利益结合越来越深,对你的认同越来越强,这个集体才会真正越来越强,而身为其中的管理者(老师也是管理者),从心里先要引导明白这一点。那些一蹴而就变大的组织,其后患都是有目共睹。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过程:有的人因此变得优秀了,脱离了这个群体怎么办?说实话,只能凉拌。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是要增加与他们的粘度,产生依赖和共存,但是也承认一个事实:世上没有任何事情会让所有人满意的!强大如阿里、华为、腾讯,每年离职的员工也是上千,其中虽然不乏自主创业者,但是更多的也是一般打工者。不用担心,把人培养出来流失怎么办,因为担心也没用。虽然会有流失,但是至少会有这三个好处:
        1.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就是将体系、价值观逐渐完善的过程。每一批人都会用心培养,同时每一批也是一组小白鼠。在不断培养实践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好的方法;
        2.公司是应该具有流动性的。想想在事业单位,最怕的是什么,就是一眼千年的感觉——现在就可以看到自己三十年之后的样子。一个健康的企业,应该是每年具备一定的新员工加入,同时应该会有一部分流失,不然整个企业也就变成了养老院。
        3.在流失的过程中,才会知道哪些人是志同道合可以走下去的。在金成这艘船上,依旧还有一批愿意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小伙伴,愿意去为了把这个组织共同发展壮大的心愿,那么,大浪淘沙之后,虽有无数泥沙已经被打乱,但是剩下的金子,才是真正的基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