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艺术(1)

 烧鸡汤的黄鼠狼 2022-02-08

管理的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玄学,掺杂着人性,生物进化,企业管理,团队结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多项因素,再以哲学的高度,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给受众。希望能够以最受欢迎的方式,将最复杂的信息,在幽默风趣的气氛下传播,所以更适合在线下,面对面的近距离地授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往往会自顾自地开始一堂心灵之旅。不过,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是去了一趟西藏,有的人则是去了梦乡。根据这个差异化的理解,很多大咖老师会采用一些比较管用的方法,比如唱歌,跳舞,玩游戏的方式,来唤醒他们,召唤他们一起奔赴布达拉宫的朝圣之旅。而西方和日本等优秀讲师的方法,却常被我采用,在上课之前,亦或者是在员工入职之前,我会给他们达成一个共同目标。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同一战壕里的兄弟,重新定义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帮助他在这家公司,在这堂课上,找到自己的目标。给予其一种深刻的感受角度,即我是在为自己奋斗,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如此的约定下,我们可以兼顾更多的注意力。讲师本人也会更好的灵感流露,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逃离了课堂,沉醉在梦乡的学生身上。那些眼里冒着光,积极互动的学生,在此时也会同时发现信号,和讲师之间有灵魂的碰撞,对自我有新的认知,如此一堂课下来,无异于在布达拉宫的广场前,和佛对话,放下自我执念,找寻使命的过程啊。

在相对能够多维度交流的气氛下,同样就显示出了管理的标准,即能够激发他人善意,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活跃有创新力的氛围。世界上本来是没有管理的,农耕时代,我们男耕女织,生活自在,不需要大规模作业,管理还不可以称之为技术,更何况没有一定的经验和社会需求的叠加累积,也自然不会有管理艺术的产生。后来到了工业时代,我们需要足够庞大的组织来共同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组织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性的复杂,道德感的强弱,制度的建立等影响因素就应时而乍现。

用尽办法和思路的尝试后,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而后开始有一定的总结,众多结论出现在了各大行业之间,大家相互借鉴,管理开始成为一种技术,可复制,可传播,可应用。直到互联网时代,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知识开始更大范围的被传播,我们开始被多方位的思想和技术影响,我们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做出何种选择。

尤其像是在疫情刚被发现的时候,全世界都陷入了恐慌,后来用笨办法,用新技术等等。终于还是在一定时间内,我们攻克了一定的问题,疫苗应时而生。病毒在进化,在我们的身体内进化,我们在研究,在克服,终于我们在诛杀拼搏中赢得了胜利,找到了新希望。而大众面对众多疫苗时,也会在自己知识的盲区,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国家形象代表,政府出来说话,我们有了评判标准,事实根据,才会帮助我们做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选择。

同样,管理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提升,新的改变,同样也带给我们了薪火传承的火苗和力量。我们才算是开始重视,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优秀的管理者不断学习,提供给大家的健康氛围,是多么重要的技能。所以,能够用心看到这些理解,不就是因为重视而发生的动作吗?

你是如何成为管理者身份的?

问题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让你回想自己的心路历程,仅仅是想让我们之间能够一个了解。有的人是通过提拔,有的人是通过面试,有的人是通过自己做老板等,都可以。那么你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管理者做过哪些事情?

提到这个点,我特别想拎出来一个案例,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前,有没有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优秀的父母,花点时间和心思去学习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养育孩子,他们会经历怎么样的一种成长变化,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才会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一个优秀,卓越的孩子,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状态。

似乎这个问题在中国一直很扎心,尤其是我们90后的孩子们,在60后、70后,物资相对困乏,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域,我们的父母他们没有这种意识去学习如何做父母,更没有一个渠道来提升认知,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吃饱穿暖,能给你送到学校去,就已经用尽了力气,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那么回到我们的企业当中,管理者是不是像是父母,你们像不像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新手父母,面对孩子时,怎么换尿不湿都要百度学一下。在我的人认知里,最好的管理就是教育。茑屋书店创始人讲过:不是公司赚钱了,员工就值钱。而是员工值钱了,公司才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同理,而你专注于协助员工如何快速成长,迅速增值的管理模式,那么企业的发展还会陷入员工能力的陷阱吗?

教育,国之大计。国者,即共同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对群体的教育,当是国家发展的计划。位列于次的是我们企业,要有成人之美的格局,成就他人的胸怀,企业才会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在此观点上有相对认同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阿里每年给社会培养10000名人才,不断向社会输入人才来加强社会人才的密度。后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多的是感觉像是一种对阿里裁员的洗白,借口。但能够证实的是,某些大型企业的创始人都曾在阿里就职过。

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是需要经过打磨的,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填充,不断的更新,直到在每一个在组织里的小伙伴,通过我们企业的存在,有看到生活的希望,抓住命运的绳索,那么我们的体系才能说在这个阶段,是相对合适的。

说到这里,总会有声音说,企业是谋利的地方,不是学校,太过于的强调培养员工,会不会让企业的效率下降,从而发展减缓,形成致命的灾难,死在路上。

给到最好的答案是,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太过,不管在何种关系,还是在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拿着相对合适的态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效果就一定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比如,你企业很小,那就每周一会,每个周五的下午三点钟,买点零食水果,大家一起坐下来读一本书,聊聊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感悟和对工作生活带来的启示。而不一定非要请一个培训老师每周给大家上一课等等繁重的方式。

理念是好的,方式是灵活的。我们有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价值,但是方式之一是培养员工的价值。让他们可以在其职,谋其能,如其愿,助力而成之。比如,我们之前有个设计师,图文设计非常棒,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好,但他有意向想学习学习视频方面的知识。那么他需要什么,需要时间,需要老师,需要机会去尝试,而这些作为管理者,应该有意识的协助他,给他机会去尝试,给他时间去学,帮助他找个老师带带他。

热爱带给他的不会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持续不断努力。而在三个月以后,他如愿学会了视频的剪辑,正好赶上甲方客户需要做一个要求不是很高的视频,他迎难而上,顺利完成任务,而你没有额外增加成本,他也得到了锻炼。同样,给他的个人价值提升了,不断的锻炼下,他升职加薪,而你业务也可以得到拓展,如此,大家都是胜利者,回过头去看,相互成就的结果罢了。

还有一部分企业家会说,学习是自己的事,下班以后的事,上班时间就应该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怎么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的利益。不得不说,这就是我经常见到的格局较小的老板,眼里只盯着自己的那点利益,不重视培养员工。那么他会找到怎么一帮人?暂时在这里求生存的,下班就回家,然后好好学习,让自己值钱,找新工作,一声不响,毫不留恋地离开这里,去赚更多钱,还可以培养他的地方。

而那一部分企业家,就会陷入不断招人,不断有员工离职的团队氛围里。他们像是个过客,来这里吃吃喝喝,而后离开,留给人力资源部一个个没有活力的坑,让他们自己去填。

如此,我们可以总结,不管是你企业大小,还是业务多广,都要有一种成就员工的心理,都要能够在管理上折射出自己的善意。在行动上,要有一定令人舒服的方式,沟通,交流促进小伙伴在企业就职期间,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赚到更多的钱,团队才会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不断提高标准,从而增强企业实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