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哲学中的三宝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金成阅读第1032天
    

        回家之后,有朋友问道:看这个书对你最大帮助什么?我想了下,说道:可能最大的帮助就是能够让我去更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与行为,自己能够有一个对标,从而进行矫正。我所看和思考的内容,不一定是万法通,但我肯定一点:如果没有去尝试使用,那我也许真的一点成长都没有!


一、人生三宝

        这三宝就是感恩、分享和担当。之所以提出这三宝,因为我在看书的过程,结合实际的生活,得出的三个提升人格的因素。

        首先说感恩。身边的一些学生家长在评价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都不知道感恩,为他们忙活这么多,他们也不知道感谢父母。涉及到家庭教育理念的东西暂且不提,只说不知道感恩这种行为。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现在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自己,这是极其可怕的,为什么呢?说明这个人已经不是自信,已经是自大,天第一,我老二(也有可能反过来),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天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我们说刘邦就是一个二混子,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为毛那么多大佬争霸天下,就只有他最后得天下?就是因为他很清晰认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也懂得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所以,才会在开国之时,专门提到了萧何、韩信、张良。只是,他的“感恩之心”太重,这三个差点被他全灭。

        所以,感恩的一个内在核心,就是承认自己并不是万能的。那些事成之后,知道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那就对自己的认识会更清晰,也不会给周围的人留下这个家伙不会做人的坏印象。同时,也因为这种思想,在事成之后,学会干一件事情,就是分功。

        老祖宗有一句话说的很直白: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只从侧面去理解,来印证我的这个说法。分享,为什么说是三宝之一呢?换位思考下,你喜不喜欢自私的人?喜不喜欢事情办好之后,功劳自己独揽的人?想下这两个小问题,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分享。

        分享首先是培养一种心境,这和前面的感恩是相关联的。当你开始去分享的时候,也许最开始不是主动的,慢慢做得多之后,你就明白,之所以事情做好是因为周围有人在帮你!其次,分享是在身边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毛爷爷经典话语)。在之前的笔记中我曾提过自己的经历印证这个观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承认世上有那种不太在乎名利的人,但你能够去分享名利给他,他也会开心!有些人要分享,但是会忽略那么一种人,好像不争功,不争利的。这就大错特错了,这种人更要注意,因为如果忽略他们,坑了你,你都不知道。

        至于担当,可能会扯到勇气这个词。我一直不提倡所谓的匹夫之勇,但是肯定在有些事需要你承担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自己现在带着一帮小伙伴,当他们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需要我出面。说实话,也许我也可以躲在后面,看起来与我无关啊。其实,世上并不是每件事情界定的那么清晰,你可以退缩或者不动,但是你能够往前一步,那就大不同。

        实际上我们问问内心,大部分人从小内心就有一个英雄梦,自己能够当英雄;当长大之后,被现实磨砺了一些棱角,也许你不太容易接受这种观念,甚至有可能带着一点点鄙视。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有那么一丝渴求,当有一天,有一个能够站在你面前,朋友也好,领导也罢,这时候在你心中是否会泛起一丝记忆的涟漪?
 
        要明白,担当不是鲁莽,不是什么事情蒙着头往前冲。只是希望在心中存着这样的念头,当碰到了发生在身边,需要你时能够出现。不一定,你会让所有人膜拜,但是告诉你,当你能够担起这一份责任的时候,你的心灵已经在产生蜕变:原来,我可以这么重要!


二、情理之中,原则之外

        由于对国外的法律了解实在太过浅薄,只有拿自己稍微熟悉的举例。在中国,我们常说一句话:法理不外乎人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也即人情,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人情的存在。虽然我们说法律无情人有情,实际上,法律应该是最有情的!

       当然,我们得承认一点,法律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便于对事情进行定性,然后在人情之外也许会有些许变动。比如最经典的《我不是药神》中的原型人物陆勇即是如此。只是,在这里需要明确,这是偶然性事件,并非常规性事件,否则法律就失去了它制定的意义。

        在我的理解中,其实人情更多的就是人感性的方面,而理更多就是在人理性方面。有一位同事,他分析问题的时候逻辑性很清晰,数据明确,但是我还是会觉得有问题,为何?因为忽略了对人性的分析。在公司,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一旦有人觉得就是故意为了约束,那么这样的人也许在思想上是略微局限的。在这里,排除了一种情况,就是管理者在制定的时候没有从公司和员工共同出发。制度的出现应该是更多的帮助员工成长的,辅以一定的惩罚性措施。我在前面提到过,一旦制度松懈,把希望寄托在人的自觉上,这不是自由,不是人性化,这是放纵,也叫做脑残!

        制度制定之后,我们开始执行,有时候会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虽然会被嘀咕;有时候会适当柔性解决,充分考虑了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也承认一点,不管你对当事人执行了多少次人性化的解决办法,下次你执行制度化解决办法,还是有人不满意。那么,在人情和理法的真正制定和实行中应该如何分配呢?

        如果,依感情判断,凭感情行动,势必乱套,以致不可收拾;如果依感情判断,理性采取行动,仍有可能走错方向;如果凭理性判断,理性行事,这很容易让人待不下去。因为没有多少人完全是空灵般的状态,不需要这个集体有点点人性化。所以,最好的办法,在我看来,应该是开始凭理性判断,在行动中辅以感情行事,适当兼顾,不走向极端。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自己。在最早做管理中,完全理性,后来完全感性管理,再到现在尝试两者的结合。在交际的圈子中,这三类方法其实都有人用,也都有用好了的。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一团和气的氛围,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你的管理多好。有一个人,带团队就是凭感情,整个团队特别和谐(当时我很羡慕),是不是很好?不,老板有点想死,因为和谐是和谐,但是没法创造业绩。爽不爽?到时候一起上街要饭?所以,和我昨天的观点类似,如果管理中不知道怎么去做,哪怕最开始完全凭理性,严格把控,也比开始你所谓的太过人性化要好。人性,和朝三暮四种的猴子一样,先紧后松绝对会比先松后紧让人更为愉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