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庐山

 泉石影像 2021-10-28

       2014年11月17-19日,和姐姐一起陪父母秋游庐山。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庐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歌咏庐山的诗词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

       如琴湖因湖面形如乐器小提琴而得名,其中有曲桥、亭榭、花径。

      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此赏花并咏《大林寺桃花》而得名。 这里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

       花径亭。

       在花径亭中的石刻板上刻有“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手书。这是1929年湖北汉阳人李风高游大林寺时发现的。

       御碑亭是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为了纪念周颠仙等人而建。亭中至今还保存着朱元璋的御碑,碑上刻着这位朱皇帝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和《四仙诗》。御碑亭是仿木构歇山顶石亭,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无柱子都是石壁,仅三面有门。在亭子正门外刻有两幅对联:外联是“姑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内联是“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

        电影《庐山恋》中有男女主角在此亭中避雨的镜头。我们去的时候有铁栅栏锁门不能进去。

       庐山,云雾变幻莫测,清泉四季不穷,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天下名山。佛道两教自东晋以来都在庐山经营、发展,既融合又竞争,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庐山宗教文化现象。

       仙人洞进口处圆形石门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上联说的是道教,下联说的是佛教,说明了仙人洞是佛道同昌的宗教圣地。

        庐山标志性景观——蟾蜍石和石松。这石松树龄已近200年,和五老峰的“庐山松”、龙首崖的“偃盖松”齐名,并称“庐山三松”。蟾蜍石上面刻有“豁然贯通”四字,石的一侧刻有“纵览云飞”四字。站在蟾蜍石上,两边高山,中间一条长长山谷,放眼望去,云起云落,真有“豁然贯通”之感。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仙人洞,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

       洞周围的峭崖悬壁上,古刻峥嵘,有“云根”、“佛手岩”、“同舟共济”、“周道复兴”、“贤者乐此”、“仙源无二”、“总览群真”、“常乐我净”等十数通,琳琅满目,颇堪玩味。

       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

       含鄱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蓝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庐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庐山观日含鄱亭为最佳地点。

庐山秋韵

庐山牯岭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