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探讨 | «四圣心源»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讨

 369蓝田书院 2021-10-28

全文摘要

本文探讨了《四圣心源》治疗中风的学术思想。《四圣心源》认为中风的根源在于土湿阳衰,中风的病机在于木郁风动,营卫失和、脏腑气机逆乱为其直接后果,提出中风偏瘫“左属血,右属气”的理论,治疗上重视暖水燥土润木风,禁用燥湿祛风之药,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源在于土湿阳衰

黄元御认为,中风的根源在于土湿阳衰,在《四圣心源·中风根原》中说:“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四圣心源·湿病根原》云: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本,若因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致中虚阳衰,脾湿不运,气血虚弱,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血滞脑脉而见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或因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而致中焦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遇情志相激等将息失宜,湿痰借风阳上逆之势,上犯于脑,壅塞脑脉或使血溢于脑脉外,且痰浊蒙塞清窍,阻滞神明出入之道,故见猝然仆倒、昏不知人。

湿痰为阴邪,易伤阳气,故见肢体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是病中风。


病机在于木郁风动

黄元御认为中风发病之机在于“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外中风邪,并非中风之根源,所谓“邪入”,并非指风邪内入于脏腑,实指因风邪乘袭,脏腑阴阳气血逆乱而为病。

《四圣心源·中风根原》曰:“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

风气通于肝,若肝气郁而不疏,脏腑失调,气机失和,肝风内动,则见肢体强痉拘急,甚则抽搐;气机失调,痰浊瘀血内生,借助肝风鼓动,则风痰瘀血上犯于脑,壅塞脑脉,故见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


暖水燥土润木风

黄元御拟定桂枝乌苓汤和黄芪姜苓汤分别治疗中风左半身偏瘫和右半身偏瘫。其中:

干姜、附子暖水,茯苓利水燥土。干姜、附子暖水燥土,干姜燥湿温中,补益火土,寒湿消散,筋脉柔和,则经络温畅。附子味辛、咸、苦,性温,入脾、肾经,暖水燥土,泄湿除寒,走中焦而温脾,走下焦而暖肾,通经脉之寒瘀。茯苓味甘,性平,入胃、脾、肾、膀胱经,可利水燥土,泄饮消痰。

    桂枝、首乌润风木。桂枝味甘、辛,性温,入肝、膀胱经,入肝经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调木气,升清阳,降浊阴,舒筋脉之挛急,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通经络而开痹涩,祛寒湿。何首乌入肝经,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舒筋脉之拘挛。


禁用燥湿祛风之药


黄元御认为,水土寒湿,木郁风动,摇摆厥逆,则病中风,脾肾寒湿为中风之本,肝胆燥热为中风之标。肝胆燥热,故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燥湿祛风之药均不宜用,用则伤津耗血,于病无益。全蝎、蜈蚣性燥有毒,亦当慎用。

脾肾寒湿,木郁化热,风动耗血伤津,可致大便燥结,当用肉苁蓉、阿胶清风润燥,以滑大肠,便结自开,不可用滋湿伐阳之龟甲、地黄、天冬之类,以免寒凉败胃;更不可用大黄荡涤脏腑,攻逐瘀滞,用则徒伤正气,致使中气败竭。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