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的地方

 杨戏水 2021-10-28
2020.11.19 星期四 晴天



少说多做

今天下班在电梯里,同事小袁问我,为什么都不说话。我笑了笑说,不知道说什么,没什么好说的。我才意识到,老是不说话也不太行,不然容易被孤立。电影《阳光小美女》有个片段,小美女的哥哥和家人沟通,用手势或纸条。因为他在禁语期,在那段时间里,要保证自己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说话。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给自己种下一个试试的愿望,可惜没有找到恰当的时机,自己一个在家肯定不算,上班时期也不可能,不然,领导问我事情,我把胸口禁语期的标识扒出来给他看,顺便在纸条上这下回应的话递给他,估计我会被当成神经直接扫地出门。

这段时间,确实很少说话,也没有任何交流,但感觉特别惬意,我似乎又找回了阅读的乐趣。将近一年时间你,对阅读,电影,音乐都失去兴趣,池子里没有积累,让我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开始阅读并听歌看看电影,这些都是我慢慢恢复社会兴趣的迹象,尽管还没有任何创作的欲望,不过我正在走向有益面。




最近上班给我很多空间,也不和人交流。于是可以有一整天时间,用来看书,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两本不同的书交叉着看,一个礼拜能看不少,陆陆续续我把各个学科所有能找到的思维都找了出来,再花几天时间,就能把几十上百的思维模型和原理理论整理出来,构建出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体系。今天在完善的时候,投入了,领导在我后面也没有注意,直到他问,你还可以用思维导图看书啊,才让我有点不好意思。



阅读

是一个好习惯,虽然不能让人成功,但能让自己自洽和理解这个世界。从而变得更加清晰睿智。如果我不知道阿德勒,不看他的个体心理学,可能我永远也不知我自己身上毛病的原因,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谈什么解决?可能一辈子都像那头被蒙着眼睛的驴。

每次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相见恨晚,要是早点读到就好了,最近读阿德勒就是这感觉,而且特别奇怪,为什么以前从不知道。读得越多感觉越狭隘。很多心理学书籍,即使没看过至少也听过,了解过。比如佛洛依德,之前看他的时候,我其实有很多疑惑,他什么都往性上去解释,和我自身经验和感觉有些相违背,比如,我有自卑感,但是这真和性有关吗?我小时候也过得挺幸福的,而且父母健在,没有吵架打闹,但是我怎么敢质疑大师!我也没法证明,最要命的是,他也没有解决办法。我难道每个有心里问题的人。都要重回两岁,重新投胎选择父母和出生环境?才能过好这一生?

看了阿德勒,才知道,原来他就是个傻X。他很多理论,问题很大,并不一定就对。包括其他搞心理学的,动不动就是原生家庭,童年阴影,单亲家庭,都是在找原因,找的原因都是既定事实,没法改变的事情。只能让人绝望和沮丧,由于我不是宿命论者,我相信人是可以变得更好的。因为很多这样的案例,这是最有力的证明。所以很多心里学都给我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感觉,但是也不敢说什么,只是个人凭常识觉得,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也有很多问题,但是总会有办法解决或者锻炼,让自己走向有益面,而不是相反,不然这些研究意义何在?

权威也不一定就对,就是对也不一定就符合所有人,不过,我们还是很逃脱权威的影响,如果辩证去看,有质疑精神,这需要很大勇气,所以干脆就放弃,顺从权威。

我给自己定一个铁律,阅读学习吸收的东西一定是要对自己有益,每个人都有裂痕,我需要的是阳光积极,那些光证明却不能解决的问题,通通都可以丢进垃圾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