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白照片里的那个世界

 好语录的安慰 2021-10-28

今天我认识了一位摄影师,他的名字叫马克·吕布,是一位法国摄影师。之所以认识他,是我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让我们分析一张照片,我就在网上找啊找啊,什么样的照片值得分析呢?

我本来想着,我就分析妈妈的照片好啦。但这似乎太随便了,我还是想认真的去完成这项作业。

最后就找到了这位摄影师,马克·吕布。

我一查资料,这位摄影师可了不得——马克·吕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进入中国拍摄的欧洲摄影师。他的镜头里记录下了中国成立之后的变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那个时代的中国科技落后,其实影像资料是非常少的,哪怕有资料,也是一些重大事件,或者是记录重要的国家领导人等。

但马克·吕布的镜头里几乎都是平民老百姓,他认为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



街头卖艺

在电视上看知道是假的,
可是这张照片的张力大到让人忍不住紧张害怕

那个时候的人们多么向往北京天安门啊

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在筑堤 文革初期 1965年

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 北京 1965

北京 1965

参加修路的士兵 南宁 1965年

农民在去市场的路上,1965

离婚 北京 1965

毛泽东在延安的床,1965年

从1957年到2010年,马克·吕布到过二十几次中国。中国可以说是他拍摄最多的国家。从1979年起马克·吕布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拍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历时最长,出片最多的旅行是1957年和1965年的最初两次。

上海 2002

1957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自1948年布列松拍摄蒋介石统治下的国家以来,没有一个外国摄影家拍摄过中国。1956年马克·吕布经过一年的旅程到达加尔各答,他梦想能一直走到中国,并足足等待了好几个月才拿到签证。他对这个千年古国文明的热爱,他对印度的了解,尤其是他要看到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是怎样彻底改变着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多民族的生活的强烈欲望促使他急切了解中国。

在尼泊尔结识的作家韩素音和加德满都的印度大使,亚洲文化专家,Ostrorogh伯爵都对他拿到来之不易的通行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1956年12月马克里布从香港乘船登陆广州,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1957年上海市有700万人口

最初的几个月他始终在被他叫作“天使看守” 的向导陪伴下度过。从大城市到乡间,从工厂到剧院学校,他无休止地走着。他踏遍了泥泞的稻田,坐火车从南到北穿越整个中国,亲历了十几次自发的影响广泛的人民运动。这次旅行之后,马克·吕布等待了近八年才获得第二张签证,于1965年再次来到中国。就是在这第二次旅行中,他看到了文化革命的初端,给我们展示了在田地里工作的衣衫褴褛的学生和在广场手持木枪游行的成百上千的孩子。

三个朋友 北京 1957

1979年起中国开放,初尝资本主义,活力震惊西方。虽然改革只触及港口和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蓬勃的国家。

紫禁城前的伴侣 北京 1993

这些变革冲击着这个被戴高乐将军称为“比历史还古老”的国度,马克·吕布满怀热情地观察着这些变革。就像他所写的那样,“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这个观念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国拍摄,而且他认为“在这里,坚持不懈地对细节和瞬间的观察,能比别处更能了解和理解一个国家”。在同一篇序言中他还写道:“我爱我看到的所有一切,美好的脸庞,泛着古旧光泽的工具,还有广阔和奇特的风景。我看到整个民族已经从屈辱走向尊严。

海鸥 浦东摩天楼前 上海 2002

在浏览马克·吕布的照片时,我眼睛总是莫名含着泪。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很难感受到过去时代的影子,我们只知背诵,只知考试要考,于是记住了那些时间,和那些重要的人物姓名。然而影像带给我的冲击力,让我有了一种与那个时代对话的错觉,我好像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人。他们是最最普通的人,在对着相机时,甚至不会扬起笑脸,但他们让我觉得那个时代离我是这么近,是那么的真实,让人不禁深深记住了那个时代的故事。

因为只能选择一张照片,最后挑了这张比较特别的。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的北京琉璃厂,从一家古董商店的窗户拍摄过去,图片被巧妙的分割开。这张图正好有各个年龄段的男人与女人。最左边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她的身后站着一位抱着婴儿的女人,女人的右边是一位骨瘦嶙峋的老人,老人旁边坐着一位妇人正看着一个光头男人与一个小女孩对话,而最左边是一个小姑娘,她看起来像是在跟镜头说话。

明明他们是在同一张图里,比如正在对话的光头男人和小女孩,在画面里被分割开,好似他们之间相距的几十年是不可跨越、追寻的鸿沟。像被切成了不同的时空。


“ 远胜于某种专业技术,摄影之于我是一种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 ”

摄影是捕捉瞬间的艺术,明明是最普通的黑白照片,每一张却都意味深长,感情细腻。我想这是因为马克·吕布的热情和真挚,让他的作品如此打动。


吉蓮·罗斯在《视觉研究导论》一书中这样说:

纪实摄影最初倾向于描绘贫穷、受压迫或边缘化的个体,在这些摄影描述中尽可能客观和准确从而激发变革。街头摄影与纪实摄影一样,都渴望把生活照得像现实一样。但是街头摄影不想让观众说“哦,多么糟糕“或者“我们必须做点什么“。相反,它的观看方式会引起一种更像“哦,多么非凡,生活不是非常奇妙吗?“的反应。

马克·吕布有一点像那个时代中国的旁观者,他观察这一切,记录这一切,热爱这一切。他是纪实摄影师,还是街头摄影师呢?

我想我之所以被这些照片深深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与身为中国人民的我不可分割。我将这些照片分享出来,更多可以去浏览marcriboud网站,感受那个时代的中国。

资料来源:http:///zh/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