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陈XUEBIN 2021-10-29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寒邪侵袭,易使本病复发或加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中焦虚寒所为。理气止痛为常用方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肝胃气滞证:

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当以疏肝理气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药取: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当以疏肝清热为治,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取: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各10克,生甘草5克。

3.脾胃湿热证:

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当以清热化湿为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药取: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大腹皮、白蔻仁各10克,滑石15克。

4.脾胃气虚证:

胃脘隐痛或胀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食少,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当以健脾益气为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药取: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后下)、法半夏、陈皮各10克,炙甘草5克。

5.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食少,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当以温中健脾为治,方用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药取:黄芪、元胡各15克,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白术、党参各10克,炙甘草5克。

6.胃阴不足证:

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当以养阴益胃为治,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味,药取: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川楝子各10克,生甘草5克。

7.瘀阻胃络证: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面色暗滞,或有黑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当以活血通络为治,方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药取:丹参、砂仁(后下)、降香、五灵脂、莪术、三七粉(冲服)、延胡索各10克,蒲黄15克。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医特色治疗法:

1.辛芎散:细辛、川芎、白芷、皂角刺、茜草、红花各等量,研细备用。使用时取药粉适量,加香油少许调制成膏,用专用贴敷膜外敷中脘、神阙、关元、天枢等穴位,每次选1~3穴,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可温经通络,活血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肝胃气滞证及瘀阻胃络证。

2.建中饴糖鸡:母鸡1只,桂枝、生姜各10克,白药15克,甘草5克,大枣5枚,饴糖100克。先将母鸡去毛杂,洗净,诸药布包,同饴糖纳入鸡腹中,上笼蒸熟服食,每周2~3剂。每周1~2剂。可温中健脾。

3.二皮佛手粥:广陈皮、青皮、佛手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三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疏肝健脾。

4.二花莲叶茶:代代花、玫瑰花、莲子心、荷叶各5克,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适量,浸泡片刻,代茶饮服,每日1剂。可疏肝清热,行气止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