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掌控习惯》 我们想要培养好习惯或者想要改变坏习惯之所以非常艰难,就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改变的事情。 詹姆斯说我们的行为改变有三个不同层次:身份、过程、结果。 比如减肥、出版书籍、赢得冠军等等。你设定的目标大部分都与这个层次的变化相关。 比如定时去健身房锻炼,定期整理办公桌以提高工作效率,每天练习冥想等等。你养成的大多数习惯与这一层有关。 你的世界观,你的自我形象,以及你对自己和他人作出的判断。你持有的大多数信念、假设和偏见都与这个层次相关。 结果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意味着你做什么,身份则关系到你的信仰。 大多数人在开始的时候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这样做会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习惯。我们应该做的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着眼于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为与身份不相关的行为不会持久。 对于基于结果的习惯,重点是你想要达到的目标。 对于基于身份的习惯,重点是你想成为谁。 书中有一个有趣又典型的案例: 企业家布莱恩一直以来就有咬指甲的习惯,起初是因为紧张,时间长了就成了改不掉的坏习惯。有一天他决定改掉这个坏习惯,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在指甲长出来的时候,他忍住了。 他破天荒地让妻子给他预约了一位美甲师,美甲师帮他修建了指甲,赞美他的指甲不仅健康,还很有魅力。他非常开心,甚至为自己的手指甲感到自豪。 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咬过指甲,甚至都没有过要咬指甲的念头。 布莱恩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为能精心呵护它们而自豪。” 内在激励的终极形式是习惯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你越是以某一方面为傲,你就越有动力保持与之相关的习惯。 比如你以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为傲,你就会养成每天精心呵护和保养头发的习惯。你以持续写作为傲,你会每天抽出至少两个小时用于写作。一旦涉及到自豪感,你就会尽心尽力保持你的习惯。 所以说,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 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把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想要培养的习惯,换成身份来表达: 目标不是阅读一本书,而是成为读者; 目标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跑步者; 目标不是学习一种乐器,而是成为音乐家。 身份改变的时候,行为自然会发生改变,你想要的好习惯也会逐渐养成。 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改变身份的两步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