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心,不止有厉害的语文老师,更有厉害的跨学科老师

 玖弋阁 2021-10-31

谈及语文课,不知道有没有人与我一样觉得头疼。

一二年级的语文很简单,识识字写写字,组个成语写个句子,模仿就成,很容易就过关。到了三年级开始,语文学习就进入了噩梦模式:阅读理解上线了,写作关卡拦路了。

那个时候起,语文学习就无比艰辛,脑袋里总有很多个问题盘旋,问题风暴不断狂吹:

为什么文章主旨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

啊?!我怎么知道一定是表现资本主义的丑恶?

哎?等等,为什么是这个答案?

啊啊——这作文怎么写?写不出啊,好难……

回想那时候的痛苦,我对语文课的不良印象实在深刻。万万没有想到,疫情期间在家阅读一本民国时期读物《文心》彻底让我改观,原来语文是这么有趣美妙。

1

《文心》简述

《文心》一书是由夏丏(miǎn)尊先生与叶圣陶先生一同编撰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围绕几个中学生求学展开的,基本每一章都会提到语文教学的内容。

故事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了一些读书人的窘迫与无奈,比如文凭在那个时候就被视为无用之物,毕业有文凭也不能保证工作有着落。

两位先生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纠正一些语文教学的问题。据闻此书出版后,颇受师生欢迎。我更惊叹于此书毫不落伍,反而有种疏朗之感——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与现代毫无隔阂,堪为经典。

2

名家书中的老师都是大能

历数书中出现的老师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美术老师。

起初还会惊叹他们怎么就和语文有关系呢?明明这是一本与语文相关的书,怎么偏偏还有了跨学科的内容?

原来这些老师都是跨学科举一反三的大能,能从语文谈及自身学科,是因为他们把握了两者共同的基础。

以教美术的李先生为例,书中十八章论及学科联系是否必要时,学生就以李先生的教学为例。

李先生讲解图画的理法,用各种事物来比喻,把文章作解说的时候尤多。

他讲构图方法的时候,也用文章中结构来譬喻解释,兼说到主宾、正干、旁枝等等的法则。最妙的是他说文章有远近法。

有一日,他教授远近法,就了绘画作过种种说明以后,还恐我们不懂,再用文章来作例证。他先在黑板上速写一株柳树,柳枝垂下的地方画一个月亮,又题'月上柳梢头’五个字。说道:'远近法是因了远近而变更物体大小高低的法则。照常识讲,月亮比柳树要高得多,可是柳树离人近的时候,可以比月亮高。这句词句,是合于远近法的。

杨万里有一句诗,叫作“接天莲叶无穷碧”,莲叶可以接天,如果不用远近法来解释,就不可通。此外如“水天相接”等类,也是应用着远近法的文句。

这种文句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最多。描写景物的文章本身就是写生画,所不同的只是绘画用形象色彩写,文章用文字写而已。

同一章中还提到了数学老师怕学生听不懂,而套用语文来打比方。不止这些,还有后文的英语学习,也能通用到语文学习。可见两位作者的水准不仅仅在文学上,其他学科知识也毫不逊色。

书里有厉害的语文老师,更有厉害的跨学科老师,动不动就能联系到语文。

3

原来好老师是这么教学的呀

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就是拿本课本,读文章写主旨,作文就是看看获奖作文。读完这本书,暮然发现以前那哪叫学习语文呢?完全就是照本宣科嘛。

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本文章里没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尤记得学生时代的语文课,老师从来没有系统说过词与词的区别,更不要提什么推敲的学问。阅读诗词与文章时,音调有什么讲究?戏剧与当代文学有什么不同?读书笔记该怎么做?

通通没有,所以当年语文课留下的是一片空白,空无一物。我的语文在高三突飞猛进,完全归功于初中曾读了许多课外名著,而不是什么语文老师的功劳。

《文心》却从字开始,小步引入词、句式;慢慢转到写作的目标、文章结构的排布;然后循序渐进谈到修辞、文章修改;区别小说与叙事文。最后更是对习作、创作、应用作了细致的划分。除此之外,内容还涵盖了鉴赏、风格、读书、读诗。

可以说《文心》的各种知识都由主人公慢慢串联起来,比如师生间的问答,学生间的讨论,课堂上的演讲。既如实地让我领略了那时的语文课堂,又学到了很多妙趣的知识。

娓娓道来的文字风格,让我万分羡慕这些学生,真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些老师的教导。

不止语文,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数学课上联系到语文,英语课上与语文对比。所谓触类旁通,莫过于此。

4

文心,文字之心

为什么这么好的一本书,取名为《文心》呢?这个问题在书的第六章得到了解答:

文字是心的表现

如此真挚的态度对待文字、对待语文,只为探究文字之美,这才是文心。

玖阁之中,有九格,一格之中,有一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