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韩彦” 征文 | 韩彦往事 | 作者:王峰

 大河文学 2021-10-31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韩彦的红果熟了……
韩彦,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区的一个村落,隶属于下冶镇管辖。相传唐中期,韩愈游历王屋时,途经韩彦并留宿。主家得知他是韩愈时,除了热情招待,恳请他多住几日,给大家传授学问。韩愈受到主家的盛情接待,不好推辞,应允了。大家商议腾出一座院落来,专门给韩愈住宿讲学。韩愈在这里盘桓十余日,讲学授课答疑解惑,后因要务在身,就告别了。韩愈走后,人们将这个院子叫韩院。岁月流失,朝代更迭,韩院成了村落的名字,后来又演变成如今的韩彦。

割肉奉亲碑坊
割肉奉亲与寒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上台之前有段四处流亡的日子。重瞳骈胁,洗个澡让人堵着门看;饿得半死,农夫冲他扔土坷垃。幸亏有个忠心耿耿的谋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汤,救重耳一命。
逃难途中,君臣被追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连吃的都没了,饿得实在没办法了,介子推就说我去帮你找吃的。可是哪有吃的,走了半天什么都没找着,随后牙一咬心一横,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然后炖了一锅汤拿去给重耳吃了。重耳还吃得贼香,吃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肉,到最后才知道是介子推的肉,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当时正在逃难途中,介子推这么做,确实需要超人的勇气和毅力。重耳归国即位,该封的封,该赏的赏,愣把割股啖君的介子推给忘了。重耳当了晋文公后,介子推功成身退,背着老娘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知道了,就数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都不愿意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跑了,他背着自己的老娘躲到深山里去了。晋文公领着人四处寻找介子推,一直没找到。一个随从谋士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留一条下山的路,可以逼出介子推。”大火烧了几天几夜,再去找,只见介子推背着母亲抱着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后悔不已,厚葬介子推,建庙祭祀,规定以后每年清明节前这几日禁止取火烧饭,均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割肉奉亲,始于唐代。那时,一个名叫陈藏器的人写了一本叫做《本草拾遗》的医书,里面就指出人肉可以治病,从此,这种说法就慢慢流传开了。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割肉救亲”的例子不胜枚举,宋朝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清同治年间,韩彦村崔文魁患噎食症,久治不愈。儿媳赵桂香听人说手臂上的肉能治此病,遂将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下一块,包成饺子让公爹吃下。后来,家人发现她胳膊活动异常,再三追问,她才道出实情。此事在乡邻四处流传,被村民上报官府,官府又上报朝廷,清光绪皇帝特旨为其立贤孝碑,后不知何因未立成。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本地庠生崔书敏撰文,本族人捐资立碑。“文化大革命”中,此碑被推倒埋于地下,1980年被族人立于路旁,并修缮砖坊加以保护。
忠孝是封建道德的基础,是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割肉奉亲”绝对不是孤例。我们不反对继承传统忠孝文化的精华,但绝对反对盲目学习封建忠孝文化中的糟粕。

韩彦特别支部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同年,李锡珍(时称“小老李”)以货郎担身份来到韩彦村,以吴振为依靠,以同乡会为依托,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为方便开展工作,李锡珍、吴振、赵开汉、党继新、薛子中、原家珍、卢国宪、高景章八个人,以每人7元兑股在路东办起了杂货铺,这就是小老李杂货铺。他们以杂货铺为固定活动地点,以韩彦为中心,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西山地下革命活动。
在李锡珍、党继新、薛子中领导组织下,吴振、赵开汉、原家珍等先后在下冶、大峪、王屋、邵原各乡书写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利用庙会发表演讲,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传播五四运动精神,宣传俄国革命胜利,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号召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动员废除私塾和开办村小,进行新文化教育。发动贫苦农民成立农民协会,抗粮抗捐抗税,使西山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这段时期,党继新、薛子中等人的革命活动,已由县城转入西山农村,经常在韩彦召集会议,议论形势,布置任务,指导开展工作。有次,党继新在韩彦东庄王家老坟召开会议,他在地上画一把镰刀、一把斧头,指着说:“这就是共产党,就是红军,要大力宣传共产党万岁,红军要来了,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又说:“回去谁也不准说,再好也不中,你们到哪里就在哪里写。出去碰见人,脑子要灵活,如有人盘问,被人抓住,死也不能说是干什么的。”
又一次,薛子中主持开会,他说:“你们无论到了哪里都要写共产党万岁,红军快来了,笔体要有变化,不要在自家门口写,别处他人多,去那里写……”1928年前后,是吴振、赵开汉、高景章等写标语、撒传单,搞宣传最繁忙的时期。
期间,他们以参加民间迷信组织“金钟罩”为名,大力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利用结拜干兄弟为幌子,联络知名人士王世明、郑世杰、李维汉、聂乃仁、田丰修、陈书亮等数十人,以期扩大党的队伍。当时在下冶一带,多村兴起“金钟罩”迷信组织,渐成气候。1927年8月,反动县署打着“肃清盗匪”的旗号,以千马岭群众迷信组织“惑众滋事”为借口,派孙旅长率济、孟、沁、博等县民团“围剿”农民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考察,李锡珍、吴振、党继新、薛子中先后发展赵开汉、卢国宪、范允怀、王凤鸣、赵三河等数十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冬,李锡珍、吴振、赵开汉、党继新、薛子中、卢国宪、高景章7人秘密召开党员代表会议,中共韩彦特别支部正式建立。李锡珍兼任支部书记,宣传委员赵开汉,组织委员吴振。委员先后由党继新、薛子中、张硕奇、原家珍、卢国宪担任。1931年冬,李锡珍调回洛阳,支部书记由吴振接任,1932年2月之后,由赵开汉接任。
韩彦特别支部的建立,开辟了王屋山区第一个党组织。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发动广大农民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反高利贷,抗粮、抗捐、抗税,建立农民协会。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为王屋山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掀起了一波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浪潮。

西山造枪局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任弼时出席并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要求各地举行武装暴动,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国民党的反革命武装。
同年9月,李锡珍回武汉汇报工作回来后,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配合鄂豫皖苏区红军反“围剿”斗争,韩彦特别支部结合当地的情况,利用吴振出身汉阳兵工厂,懂造枪技术的优势,决定建立西山造枪局。经过两个月积极紧张的筹备,11月造枪局正式建立起来。
造枪局起初设在竹园沟范家大院,后转移到韩彦村路东下沟常家的三孔窑洞里。由吴振总负责,会计由张青宣担任,供给处设在常家院由黄继平负责,造枪间、质检处由任宗武负责,试枪场在前南沟由吴振兼任,木工油漆间由高西元负责等。主要设备有烘炉三盘,掌钳有卢书朝、卢传训等,抡下锤有李之玉、赵国亮、赵国本等;两台台虎钳,两把手摇钻,手摇砂轮机等。主要材料从济源、洛阳、阳城等地采购。造枪技工由汉阳兵工厂抽调任宗武、黄继平同志担任,工人大部分由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从巩义孝义镇兵工厂选派。造枪局建设资金大部分由韩彦开明人士范允怀、陆宪章捐助。开始有七八个人,后来发展到三四十个人。以仿造“汉阳造”步枪、子弹为主,还制造一些手榴弹、火药、地雷及一些土猎枪。枪支的制造组装由于人手、技术、材料等局限性,开始两天才能造出一支枪,后来一天造出三四支,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为了隐蔽保密工作,工人大都白天分散晚上聚。所造枪支主要供给阳城、孟津、温县、济源等地的农民武装,以及晋豫边游击斗争。
1932年3月下旬,中共济源县委决定举行黄背坪起义,建立济源红军游击队。起义计划于4月8日进行,在此之前派党继新、解玉川到韩彦调枪。因洛阳中心县委遭破坏,起义计划落入敌人手中,党继新、薛子中当即决定4月4日提前起义。因起义提前,西山、大河里地方人、枪未到,起义又被迫改期进行。4月5日,薛子中、郝步伦等二次到韩彦调枪。从韩彦到黄背坪路程远,山路崎岖,国民党岗哨多,运枪十分困难。薛子中当机立断,自己佯装被捕,五花大绑,然后由吴振等伪装民团士兵押送犯人,郝步伦、赵开汉、卢国宪等运枪随后。绕山西营盘,闯过各个隘口哨所,于四月十日夜晚,将枪支顺利送到大行山深处的黄背坪,有力地支持了黄背坪起义。黄背坪起义失败后,济源各地党组织相继遭到破坏,西山造枪局也被查抄。
1936年,枪局技工卢书英、任宗武等人收集藏匿的设备及散落的人员,在七孔窑岭南陷地坑的窑洞内又造起了枪。后转移到孟津县煤窑乡香坊沟村,在族亲卢振华帮助下,开启了孟津地下造枪厂。所造枪支多由新安县狂口渡口运至黄河北岸的上关阳村,交由韩彦村的卢多山,圪台村的郑体敬、郑体文等驮骡队,再秘密转运给一些地方民团及阳城一带的八路军。其中,韩彦村范允怀民团得到了相当多的枪支,由于枪支供应保障较好,该团队发展较快,成为当地最强的民团之一。后范允怀将民团拉到阳城一带,配合太岳军区八路军,打击日本鬼子和地方反动民团,并先后送自己的两个儿子范振坤、范振雷参加唐天际的部队。因儿子范振雷战斗中牺牲,范允怀身心受到打击,返回故里。其团队部分编入太岳军区八路军,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西山造枪局虽然几遭破坏,但愈挫愈勇,不断壮大。在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武装反击反革命武装的斗争奉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彦作为济源早期革命的圣地,对发动西山山区农民运动、传播革命真理、扩大党的影响,为济源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韩彦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造了上世纪70年代的高架薄壳渡槽,打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红果生产基地。现在他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深挖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打造红色乡村旅游品牌……
风过大岭,云起大河,蒸蒸日上的是乡亲的希望,村庄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作者简介:王峰,河南济源人。200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中华楹联报》《对联中国》《中国畜牧业》《河南工人日报》《郑州日报》《济源日报》上发表小说、散文、楹联二百余篇副,计一百余万字,作品多次在各类活动中获奖,河南省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济源市诗联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