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那些无聊的社交放过我”:既不孤独,也不庸俗

 昵称63703230 2021-10-31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看见这句话的时候,便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生在世,是要走进人群的。

多年以来,从我开始有记忆以来,便一直在践行着“社会性存在”这句话。

曾经很内向,于是我曾暗暗恼怒,为自己的内向羞愧难当,打心眼里羡慕那些能言善辩,八面玲珑的人,他们能很快和别人打成一片,和自己的“不作为”是太过鲜明的对比。

事实证明,“社会性”确实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

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总好过一个人手忙脚乱;

再比如,当今很多事情,都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

再比如今天常说的,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资源也会相应增加,机会也会相应增加。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成功的逻辑便是,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他必须学会走进人群,至少要那么一次,去理解和看清人群。

01

尼采离群索居,却在研究人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明。

19世纪的尼采将这句话重新做了补充:离群索居者,还有可能是哲学家。

尼采就是哲学家,他一生孤独,在努力从他所厌倦的“群畜”当中走出,但他似乎没有成功,若是成功了,今天也便没有尼采了,因为尼采的成功,不也是被他所说的“群畜”所推上去的吗?

尼采写过许多关于道德的东西,抛开部分偏见,其中许多可谓深刻,这些东西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他对于“人”的理解。

人并非天生就能看见孤独,而是当他试着从人群里面走出来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孤独。

尼采也是这样。

很小的时候,他也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他生活在家人的身边,围绕着他的,是爱与温暖。

但意外让他走出了这种原始的状态,他看见了生命里的痛苦和孤独。

长大之后,他获得了古典语言教授的职位,和瓦格纳成为朋友,爱过一个名叫莎乐美的女子。

如果没有意外,也许他会和很多人一样,结婚生子。

但他最终并没有真正进入这个“群体”,他出来了。

他的这些经历,也让他的哲学有了素材,让他的思考有了方向。

“人是一根绳索,连接在动物和超人之间,悬于深渊上方”。

于是,他将走出“群畜”的存在,定义为超人。

如果社会性是将人深深连在一起,那么试图摆脱这种连接,便是超人的职责。

尼采并非超人,因此,社会性一直在他身上。

就连查拉图斯特拉传播超人哲学,也要从山洞中走到人群里。

由此可见,世俗的成功,都是被人推上去的。

没有人,便无所谓成功,就今天我们所能知道的所有“成功的人”,无论是企业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若非他的事迹被人知道,他也就不会有那些生前死后的名声。

0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几千年的文化史上,对于合群,似乎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是一个共识。

《论语》里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里的周指合群,比指勾连,两者都是指在人群里的行事风格。

自此开始,教育便有“合群”这一条,从小学开始,各科老师都在明里暗里告诉所有人,人要合群莫要孤僻。

总而言之,都透露出一个意思,但凡想在世间有所成就,便不得孤僻。

见过很多家长,孩子稍微内向一点,便忧虑无比,又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变得“外向”,严重者还得找心理医生。

这种情况,直到大学依旧不能免俗。

当然,作为生存教育来说,这是很好的,一个人要生活下去,就需要学会和人共处,需要学会与社会协作,因为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就算表面上看起来是孤岛,内里也有许多深而且沉的连接,那种连接就是文化、历史、观念、还有物质的互通有无。

人的社会性,就是这种文化、历史等共同因素塑造的。

因我们被拥有共同的历史,被同样的文化所教育,便知道自己与许多同样的存在都密不可分,是命运的共同体。

社会性并非是行为上的规定,而是内在连接的要求。

人只有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他才会更加理解自己,更加理解自己渴望的成功究竟是什么。

03

放过那些无聊的社交,也让那些无聊的社交放过自己

前段时间,一朋友叫我吃饭,连续两次我都没去,理由便是,有些人不想见,见到有些人不想说话,不去便是最好的选择。

朋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也告诉我,有时候需要合群一点。

这样的话,其实是从小便听到大的。

在学校,大家一起做游戏,你不参加,那就是不合群;

大家一起去吃饭,你想自己一个人吃,那就是不合群;

········

我们的不合群变得很简单,跟别人做的不一样,是不合群,跟别人说的不一样,也是不合群。合群造出了一群相似的人。

今天在某些场所,能看见出乎意料的一致性,诸如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跟风,其实也是源于某种合群。

福柯有一本书叫做《说真话的勇气》,就是在一个合群的环境下,某些真话和真实的行为,显得极其危险。

认识一个女孩,她并不喜欢热闹,可是每次朋友叫她,她都能陪她们在酒吧里通宵玩闹;她并不喜欢吃海鲜,可是每次朋友叫她吃海鲜,她也总是随叫随到。

只是每次回来之后,都一个人暗自神伤。

“社会性”、“合群”把很多无聊的社交强加在人的身上,但是许多人恰恰没有不合群的勇气。

所以,这个世界上还应该有一种成功,那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具有社会性的,但是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放过那些无聊的社交,也让那些无聊的社交放过自己。

04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我不太喜欢这种说法。

一个人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并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不孤独,也不会是庸俗。

一个人能追随自己的内心,而不被周围的人影响,不被这个世界牵着走,那么是庸俗是孤独,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每个人都是以“我”为主的,倘若我们以“我”为奴,却把某些东西当做“主”,就是丢了西瓜寻芝麻,得不偿失。

命运终究是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舵手。

就像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里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也许我们曾经渴望走进人群,但终有一天,我们需要从人群里走出,直面自己的命运。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