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灵渠II学礼(广西)

 国际诗歌网 2021-11-01

刘学礼(广西)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的灵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秦始皇28年,即公园前219年,秦始皇下令在兴安修建一条运河----灵渠。秦始皇33年即公元前214年动工,历时4年灵渠建成。其接通了湘江和漓江,打通了南北通道,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就灵渠凿成通航的公元前214年当年,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秦始皇迅速统一了岭南,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说。

灵渠由东流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南北流向的海洋河是湘江源头。北南流向的大溶江是漓江源头。
 
我高中同学中有广西兴安人,我们的聚会很自然选定在兴安,更当然能一睹灵渠到底是啥样子。

灵渠主要是由铧嘴,大小天平坝,南北渠,陡门等组成。我们的先人很聪明地通过灵渠把长江和珠江体系相连得以通航。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十分智慧有效的办法。

当船工撑船渡江把我们送到铧嘴的平台上,我们能近距离看清了铧嘴是怎样把海洋河的水流分流的。
 

铧嘴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称渼潭的分水塘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其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以七三分成,七份由北渠流入湘江,三份由南渠流入漓江。

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处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

我们接着又参观了大小天平。

互成108度夹角的大小天平是以人字形与铧嘴连接拦河坝。大天平在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在拦河坝的左部,把铧嘴以七三分成的海洋河水,分别拦入湘江和漓江。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
   
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广西有关部门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
   

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9米。
   
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宽24.3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鼻坎高程212米,河床冲刷坑高程210.8米。
   
大小天平均为面流式拦河堰,轴线间之夹角108度,与河床方向的夹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及鱼鳞石护面,上游条石砌成台阶状,从4号和7号的钻孔获得资料,两孔间距1米,4号孔布于大天平前缘0.5米,浆砌条石2.24米高,其下为混粘土砂卵石,7号孔布在河床,距天平前缘线0.5米,孔深0~2.8米为砂卵石层,2.8~3.03米为石灰岩条石。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灵渠又分北南两渠。
 
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
 
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漓江,全长约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约3分,最大引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灵渠自越城峤至溶江镇的灵河口一段约29公里,主要的自然河流有4条。一为越城峤以南的始安水,源出越城峤与点灯山之间的山谷,流程2.5公里至铁炉陡附近汇入灵渠;一为源出台板石之石龙江(又称清水河),北流10公里后再折向西流至灵山庙入灵渠;一为源出唐公背山之马尿河,北流13公里折西至严关零西村入灵渠;一为源出三青岩,经梅村垌至乐施堂,再西至青石陡入灵渠,长15公里。
   

灵渠的南渠可分为4段:
   
第一段从南陡起,经飞来石,泄水天平,马氏桥,穿过兴安县城,到大湾陡,长3.15公里,水面宽8~15米,水深1~1.8米。渠线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为半开挖的渠道。左侧沿石山或地面开挖;右侧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说的秦堤,内外坡均用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开始一段砌石堤高5米,下临湘江,传说修筑时曾两次失败,到第三次将渠线移到飞来石左侧才得以筑成。
 
第二段自大湾陡,穿过湘江与漓江的分水岭太史庙山到漓江小支流始安水止。长0.95公里,水面宽6~13.5米,水深0.7~1.5米。这一段全线均为开挖的渠道,穿过太史庙山处深挖约30米,长300余米。   

第三段自始安水起,沿天然小河道,在霞云桥有砚石水汇入,流经灵山庙,至赵家堰村附近汇入清水河,以下即称灵河。这一段长6.25公里,是利用天然小河扩宽而成的,同时增加了渠道的弯曲段,以减缓坡降。这一段水面宽7~15米,水深0.2~1.3米。
   
第四段从清水河汇合处起,经鸾塘、车田、到灵河口汇入大溶江处止,通称灵河。长22.8公里,沿程有一些支流汇入,水势增大,河面宽阔,水面宽25~50米,水深0.6~3米。这一段除黄龙堤附近曾开凿新渠,使河水曲折迂回,以降低坡降外,均为天然渠道。
   
渠道南陡口底部高程为212.08米,汇入大溶江处的灵河口河床高程为181.82米,平均坡降0.91‰。

北渠0.21公里处的溢流堰称竹枝堰,堰宽8米,长15米,用条石砌筑。
 

我们参观了铧嘴及大小天平坝,南北渠等灵渠水系。

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通过灵渠,把长江和珠江水系连接得以通航,工程设计鬼斧神工,妙不可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21年1月,“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灵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伟大结晶。
   
古往今来,参观灵渠的的历代政要名人无数,历史文人墨客更数不胜数!
   
早在灵渠开凿过程当中,就有为修灵渠而殉职的张,刘,李三将军的动人传说,如今纪念“三将军”的古墓犹存。 

灵渠的修建,历史上有四个著名的人物“四贤”——即秦郡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史李渤、唐桂州刺史鱼孟威。

我们高中同学选在兴安聚会,是十分明智之举。我们参观了灵渠,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所折服。我们也受到一次极好的教育。为此我赋七律一首:   
   
七律 灵 渠
广西  刘学礼

源自海洋流不断,经由铧嘴被分开。
三随漓水沿南去,七入湘江向北来。
大小天平齐建坝,高低门陡共成台。
长珠体系得连接,鬼斧神工甚妙哉。

作者简介

暂无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

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点击查阅)

《华人文学》杂志征稿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